开示摘要

根造

各位教友:

我是学西藏宁玛派的,虽然得到一些传承,只知依教修持,不善于讲说,大家既是有缘相聚,邀请我讲一点佛法,我当然得尽其所知,和大家谈一谈。在座有许多精通佛法的,希望共同研究,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:「佛法建立因缘」。

佛法,大家都知道,是出生在印度,创教的人是释迦牟尼世尊;他是降生在公元前五百多年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。当时印度的国教是婆罗门教,但同时也产生九十几种宗教,其目的无非是解决世间上生老病死的问题;简单的说,就是要离苦得乐,对于这个问题,各人的看法不同,解决的方法也不同;但主要的都是以死后生天为主。对于灵魂的有无也是其说不一,有的认为灵魂是神我(本来的真我)有的认为灵魂是大有(万有的根本)前者是数论派,后者是胜论派,婆罗门教则认为宇宙万有都是大梵天的化身。还有一种教门认为人没有灵魂,死后就全断灭了。因为学派之多,说教的複杂,使老百姓们,没有真正统一而正确的认识;这样,虽然想离苦,反而招来许多痛苦(就是无益苦行)所谓通过苦行,死后可以生天等等。当然,有的教门,还是有些真东西的,如修四禅八定,是可以生到色界无色界,脱离欲界的苦恼,但是不究竟。释迦牟尼是迫切要求解决生老病死的人,曾于作太子时,游行东西南三门,见老病死的情况,思欲摆脱此苦,后游北门见一沙门,威仪寂静,心生仰慕,问答往还,方知解脱生老病死的途径。终于捨掉王宫的快乐,往檀特山,剃髮修道;开始是学的耆那教(这个教主的名字叫尼乾子)以苦行为主。所以太子曾在雪山修苦行六年,所有四禅八定的工夫,早已成功,再修下去也毫无所得,才发现这不是离苦得乐的究竟妙道;因而放弃苦行,到尼连禅河去洗了个澡,因为六年苦行,身体得不到营养,骨瘦如柴,四肢少力。洗完了澡,无力上岸,手攀树枝,方能爬起。这时有两个牧女,见此情景,知道是修道之人,赶快把好的乳糜(即牛奶烧粥吧)送给太子吃了,太子既得到高级营养,身体恢復得很快,于是往金刚座,端坐思维。思维到第七天,入了最上的三摩地(即正定之义),忽然覩明星而悟道,三叹奇哉!奇哉!奇哉!(就是我们修颇瓦法念的埃马火三个字),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(就是佛的功德和智慧,人人具足)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証得,若离妄想,则一切智、自然智、无碍智、皆得现前。这是佛的最大发现;以前,任何教门也没发现过。佛既发现这一真理以后,感觉世间人难于领会,便不想说法,想入涅槃算了,(涅槃吗?就是不生不灭的最快乐的境界,入涅槃,就是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合到这种境界之中,凡夫认为是死了,实际是归真。)西藏的大圆满前导文中,还记载着这麽一个偈颂,就是:「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,犹如甘露,今我已証得,纵为谁说亦不能解了,当无言说安住于林间。」总而言之,佛此时不想在人间说法,想入涅槃了;不是不愿说,是看到人们不能接受,不如不说。后来多亏大梵天王三次劝请,提醒世尊,可以傚照过去先佛的方法,先说小乘,再说中乘,后说大乘,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教育,大多数的人,都已根基成熟,最后再说一乘实相之法,这样,不就渐渐接受了吗!佛经过这麽一提醒,才放弃入涅槃的想法,开始在人间宣扬佛法了。因为要先浅后深所以先到鹿野园为五人说四谛法,苦集灭道,这是小乘法,亦称为根本法论。五个人听了四谛以后,都成了阿罗汉,解决了生老病死之苦,所以称为五比丘;于是世间上便有三宝的名字。释迦世尊是佛宝、四谛是法宝,五比丘是僧宝。就在这基础上逐渐发展,很快地发展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又发展下去,连释尊的父亲、妻子、以及亲族都皈依了佛门,那些国王,大臣,贵族等等信佛的越来越多,这就引起其他教门的敌视了;有的与佛辩论,有的同佛斗神通,后来多数人也皈依佛门,成了佛的有力助手。佛也因势利导,在四谛法的基础上说中乘法(十二因缘)使许多人证了辟支佛果(缘觉)再深入下去佛更演说初级的大乘(自利利他)的菩萨法,使许多声闻缘觉放弃自了的狭窄之心,而发起菩提之心;再进而为大家谈般若性空之理,令人了知上无佛道可成、下无众生可度。又在此基础上教人了知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但能破除无明烦恼的乌云、佛性便如天上太阳般的显现了。再进而告诉大家,太阳不是因散去乌云才有的,即使乌云不散,太阳还是存在的;那麽乌云在时,太阳不失,乌云散了,太阳也不得(不是刚刚得的)这就说明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的道理。再进一步,告诉大家,烦恼就是菩提,菩提就是烦恼,如整个大海,遇到风便会起波浪,而整个波浪就是整个大海,所以烦恼无尽,不可断除,除非消灭了大海,才能根除烦恼,大海灭不了,烦恼也灭不了不能设法消除波浪,应知波浪由风而起,风息了,波浪自无,若起心去灭除烦恼,这个灭除之心就是烦恼根本,(无明是也)我们的厌生死求涅槃就是把生死和涅槃视为二个,不知生死和涅槃本无分别,佛与众生亦復如是,迷则佛为众生,悟则众生即佛,这就渐渐把众生由显教引入密乘了。密乘是佛的最究竟之法,说此法门时,按一般通途,也是由浅入深,先说作部,次说行部,最后说瑜珈部,这是下三部密法。再往深处说,则有无上部佛法,无上部也分为大瑜珈、随瑜珈、极瑜珈,我们红教所传的最上密法叫马哈珊底瑜珈,这是以后的话。

显教说到最高深处便引入密宗了。令天再谈谈显与密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?显以经为主,密以咒为主。西藏称显教为མདོ་ལུགས།就是经典派;称密宗为སྔགས་ལུགས།就是密咒派。据民国初年以来的学者攷証,认为密宗是印度末期佛教糅和婆罗门的教仪,溷和而成。所以密宗的神特别多,成了多神教。实际上显教也离不开婆罗门的东西,因婆罗门是印度文化所出生,人民已经成习,佛之传教也是在婆罗门文化的基础上而宣扬佛法的,主要是道理不一样,如我们中国佛教虽然是来自印度,一经译成华文,无论如何不能脱离儒教和老庄的气味;西藏佛教也是来自印度,一经译成藏文,无论如何,总带几分藏味。但主要的道理,都是佛的道理,所以佛教文字与婆罗门一样,道理不一样,显之与密也是如此。我们中国曾于中唐时期由印度的善无畏、金刚智、不空三藏(金刚智的弟子)三位梵僧传来密乘,以大日经为主,属于下三部:即作部、行部、瑜珈部,因中国对于密宗不太习惯,尤是下三部密法讲究事相,特重供养,颇费财力,非富豪贵族不能备办,所以难于普及,又加到了明朝时,朝庭禁止传密,于是密宗便失传了。幸而早在唐朝,就已传到日本,当时日本的空海大师到中国留学,在一行和尚的弟子惠果大师那里,学得金刚部和胎藏部两部密法,带回日本创立了真言宗于高野山。于是唐密虽然失传于中国,而又保全于日本,现在要学唐密只有到日本去学。

西藏的佛教对于密宗方面比日本来得完备,有下三部也有无上部,不过人们有一种误会,认为西藏佛教就是密宗没有显教,实则不然,西藏佛教是显密齐全的,不但对显教研究得很好,而且组织得很有系统,阿底侠尊者是印度孟加拉人,在西藏居住多年,是西藏噶当派的初祖,他作了一部道炬论,把佛说的显教贯穿为三士道,即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,下士道属人天乘,中士道为小乘,上士道为大乘,不但贯穿了显教的道理,也指明了修真之途,所以后来宗喀巴大师就根据道炬论而着菩提道次第广略二论。我们红教初下手时,也是依靠大圆满前导文由显乘修到密乘的。但是现在的时代不同了,不能按照那些次第一成不变,人们为生活所使,没时间那麽修持了,应该一切从简,找精要的学。虽然如此,也是先显后密,但不能孤立地看,传显教时便有密教内容,如传皈依时,不是三皈依,是四皈依!于三宝上,加个皈依上师。上师,就是传法的金刚上师,只有密宗才有金刚上师,显教没有,又显教皈依以后,就没事了,密宗皈依以后,要修四皈依法十万遍,念四皈依咒,南无古鲁白‧‧‧‧‧‧边念边观想如像修生起次第一样,所以又是显教,又是密宗;然当今时代不同,对于这些也要适当地加以变通才行。至于皈依的道理和内容,显与密各有不同,修密宗的对于皈依有三种不同:有外皈依、内皈依、密皈依。最初皈依上师三宝是属于外皈依,受灌顶时皈依上师、本尊、空行、是内皈依,传授大法时,皈依自身的气脉、明点、是密皈依。我们修习密宗的应当在皈依上,先有这三种概念,然后就知道不同于一般的皈依了;当然,以后的修持方法也是不同一般的。

我们讲皈依是显密结合,讲显教的任何经典,也都有显密结合。因为佛的教人,往往于表面道理之外,还有一种秘密教授,不知道秘密教授,往往理论不能成为事实;这种道理,我国的禅宗也是有的。密宗,不光是念密咒、秘密教授、秘密口诀,都是密宗:,即使是念咒也有许多秘密教授,所以密法重传承。有许多东西,显教经中是找不到的,一般讲密宗,无非是念几个咒子,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当然,念咒的功德不可思议,但只知念有字咒,不知念无字咒,也不是真正修瑜珈者。什麽是无字咒?修气、脉、明点、修大手印、修澈却、脱噶,就是念无字咒,也只有懂得这种咒,才能算修瑜珈者,修这种咒要靠真传承,一点也假不得。我们宁玛派的祖师无垢光尊者,把所有密宗各种最上修法及高深究竟的道理作了一部书,名「七宝藏论」,最后认为修澈却、脱噶者最高,所以有些东西是人们想像不到的,好在居住美国的大活佛、大喇嘛也很多、大家研究起来,也有地方可问。

此外,修大密宗的人最注意对一切法的看法,在佛教的述语说就是「见」或「见解」、「见地」。没有见、就没有智慧,光有诚心、信心、只能修成加持身;当然,得到加持,也可以开智慧,但不如因有智慧而得加持。您们看,密宗修法仪轨上,有许多话,是先讲道理,后修观想,那种道理就是「见」,人往往不大注意。这其中就有显密双修的意思,然一切显教道理,一经进入密宗仪轨,就变成活生生的密宗了,不是枯燥无味的了。您们看淨土法门,一经过颇瓦法的修持,就在没死之前,把顶圣眼生天的道理体现在人的眼前,这就是迁转法,又叫迁识法,为莲师所传授。莲师说:「修而成佛众皆有,无修之法我独有。」迁转法就是无修之法,能在短期内,实现开顶,若不是莲师和历代祖师的传授和加持,真是谈何容易?!

上来所说,我们可以比较一下,显与密的同异所在,与两者之间的关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