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示摘要

根造

各位教友:

我是學西藏寧瑪派的,雖然得到一些傳承,只知依教修持,不善于講說,大家既是有緣相聚,邀請我講一點佛法,我當然得盡其所知,和大家談一談。在座有許多精通佛法的,希望共同研究,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:「佛法建立因緣」。

佛法,大家都知道,是出生在印度,創教的人是釋迦牟尼世尊;他是降生在公元前五百多年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。當時印度的國教是婆羅門教,但同時也產生九十幾種宗教,其目的無非是解決世間上生老病死的問題;簡單的說,就是要離苦得樂,對於這個問題,各人的看法不同,解決的方法也不同;但主要的都是以死後生天為主。對於靈魂的有無也是其說不一,有的認為靈魂是神我(本來的真我)有的認為靈魂是大有(萬有的根本)前者是數論派,後者是勝論派,婆羅門教則認為宇宙萬有都是大梵天的化身。還有一種教門認為人沒有靈魂,死後就全斷滅了。因為學派之多,說教的複雜,使老百姓們,沒有真正統一而正確的認識;這樣,雖然想離苦,反而招來許多痛苦(就是無益苦行)所謂通過苦行,死後可以生天等等。當然,有的教門,還是有些真東西的,如修四禪八定,是可以生到色界無色界,脫離欲界的苦惱,但是不究竟。釋迦牟尼是迫切要求解決生老病死的人,曾于作太子時,遊行東西南三門,見老病死的情況,思欲擺脫此苦,後遊北門見一沙門,威儀寂靜,心生仰慕,問答往還,方知解脫生老病死的途徑。終於捨掉王宮的快樂,往檀特山,剃髮修道;開始是學的耆那教(這個教主的名字叫尼乾子)以苦行為主。所以太子曾在雪山修苦行六年,所有四禪八定的工夫,早已成功,再修下去也毫無所得,才發現這不是離苦得樂的究竟妙道;因而放棄苦行,到尼連禪河去洗了個澡,因為六年苦行,身體得不到營養,骨瘦如柴,四肢少力。洗完了澡,無力上岸,手攀樹枝,方能爬起。這時有兩個牧女,見此情景,知道是修道之人,趕快把好的乳糜(即牛奶燒粥吧)送給太子吃了,太子既得到高級營養,身體恢復得很快,于是往金剛座,端坐思維。思維到第七天,入了最上的三摩地(即正定之義),忽然覩明星而悟道,三嘆奇哉!奇哉!奇哉!(就是我們修頗瓦法念的埃馬火三個字)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(就是佛的功德和智慧,人人具足)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証得,若離妄想,則一切智、自然智、無碍智、皆得現前。這是佛的最大發現;以前,任何教門也沒發現過。佛既發現這一真理以後,感覺世間人難於領會,便不想說法,想入涅槃算了,(涅槃嗎?就是不生不滅的最快樂的境界,入涅槃,就是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合到這種境界之中,凡夫認為是死了,實際是歸真。)西藏的大圓滿前導文中,還記載著這麼一個偈頌,就是:「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,猶如甘露,今我已証得,縱為誰說亦不能解了,當無言說安住于林間。」總而言之,佛此時不想在人間說法,想入涅槃了;不是不願說,是看到人們不能接受,不如不說。後來多虧大梵天王三次勸請,提醒世尊,可以傚照過去先佛的方法,先說小乘,再說中乘,後說大乘,通過這三個階段的教育,大多數的人,都已根基成熟,最後再說一乘實相之法,這樣,不就漸漸接受了嗎!佛經過這麼一提醒,才放棄入涅槃的想法,開始在人間宣揚佛法了。因為要先淺後深所以先到鹿野園為五人說四諦法,苦集滅道,這是小乘法,亦稱為根本法論。五個人聽了四諦以後,都成了阿羅漢,解決了生老病死之苦,所以稱為五比丘;於是世間上便有三寶的名字。釋迦世尊是佛寶、四諦是法寶,五比丘是僧寶。就在這基礎上逐漸發展,很快地發展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又發展下去,連釋尊的父親、妻子、以及親族都皈依了佛門,那些國王,大臣,貴族等等信佛的越來越多,這就引起其他教門的敵視了;有的與佛辯論,有的同佛鬥神通,後來多數人也皈依佛門,成了佛的有力助手。佛也因勢利導,在四諦法的基礎上說中乘法(十二因緣)使許多人證了辟支佛果(緣覺)再深入下去佛更演說初級的大乘(自利利他)的菩薩法,使許多聲聞緣覺放棄自了的狹窄之心,而發起菩提之心;再進而為大家談般若性空之理,令人了知上無佛道可成、下無眾生可度。又在此基礎上教人了知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但能破除無明煩惱的烏雲、佛性便如天上太陽般的顯現了。再進而告訴大家,太陽不是因散去烏雲才有的,即使烏雲不散,太陽還是存在的;那麼烏雲在時,太陽不失,烏雲散了,太陽也不得(不是剛剛得的)這就說明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的道理。再進一步,告訴大家,煩惱就是菩提,菩提就是煩惱,如整個大海,遇到風便會起波浪,而整個波浪就是整個大海,所以煩惱無盡,不可斷除,除非消滅了大海,才能根除煩惱,大海滅不了,煩惱也滅不了不能設法消除波浪,應知波浪由風而起,風息了,波浪自無,若起心去滅除煩惱,這個滅除之心就是煩惱根本,(無明是也)我們的厭生死求涅槃就是把生死和涅槃視為二個,不知生死和涅槃本無分別,佛與眾生亦復如是,迷則佛為眾生,悟則眾生即佛,這就漸漸把眾生由顯教引入密乘了。密乘是佛的最究竟之法,說此法門時,按一般通途,也是由淺入深,先說作部,次說行部,最後說瑜珈部,這是下三部密法。再往深處說,則有無上部佛法,無上部也分為大瑜珈、隨瑜珈、極瑜珈,我們紅教所傳的最上密法叫馬哈珊底瑜珈,這是以後的話。

顯教說到最高深處便引入密宗了。令天再談談顯與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?顯以經為主,密以咒為主。西藏稱顯教為མདོ་ལུགས།就是經典派;稱密宗為སྔགས་ལུགས།就是密咒派。據民國初年以來的學者攷証,認為密宗是印度末期佛教糅和婆羅門的教儀,混和而成。所以密宗的神特別多,成了多神教。實際上顯教也離不開婆羅門的東西,因婆羅門是印度文化所出生,人民已經成習,佛之傳教也是在婆羅門文化的基礎上而宣揚佛法的,主要是道理不一樣,如我們中國佛教雖然是來自印度,一經譯成華文,無論如何不能脫離儒教和老莊的氣味;西藏佛教也是來自印度,一經譯成藏文,無論如何,總帶幾分藏味。但主要的道理,都是佛的道理,所以佛教文字與婆羅門一樣,道理不一樣,顯之與密也是如此。我們中國曾於中唐時期由印度的善無畏、金剛智、不空三藏(金剛智的弟子)三位梵僧傳來密乘,以大日經為主,屬於下三部:即作部、行部、瑜珈部,因中國對於密宗不太習慣,尤是下三部密法講究事相,特重供養,頗費財力,非富豪貴族不能備辦,所以難於普及,又加到了明朝時,朝庭禁止傳密,於是密宗便失傳了。幸而早在唐朝,就已傳到日本,當時日本的空海大師到中國留學,在一行和尚的弟子惠果大師那裏,學得金剛部和胎藏部兩部密法,帶回日本創立了真言宗於高野山。於是唐密雖然失傳於中國,而又保全於日本,現在要學唐密只有到日本去學。

西藏的佛教對於密宗方面比日本來得完備,有下三部也有無上部,不過人們有一種誤會,認為西藏佛教就是密宗沒有顯教,實則不然,西藏佛教是顯密齊全的,不但對顯教研究得很好,而且組織得很有系統,阿底俠尊者是印度孟加拉人,在西藏居住多年,是西藏噶當派的初祖,他作了一部道炬論,把佛說的顯教貫穿為三士道,即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,下士道屬人天乘,中士道為小乘,上士道為大乘,不但貫穿了顯教的道理,也指明了修真之途,所以後來宗喀巴大師就根據道炬論而著菩提道次第廣略二論。我們紅教初下手時,也是依靠大圓滿前導文由顯乘修到密乘的。但是現在的時代不同了,不能按照那些次第一成不變,人們為生活所使,沒時間那麼修持了,應該一切從簡,找精要的學。雖然如此,也是先顯後密,但不能孤立地看,傳顯教時便有密教內容,如傳皈依時,不是三皈依,是四皈依!於三寶上,加個皈依上師。上師,就是傳法的金剛上師,只有密宗才有金剛上師,顯教沒有,又顯教皈依以後,就沒事了,密宗皈依以後,要修四皈依法十萬遍,念四皈依咒,南無古魯白‧‧‧‧‧‧邊念邊觀想如像修生起次第一樣,所以又是顯教,又是密宗;然當今時代不同,對於這些也要適當地加以變通才行。至於皈依的道理和內容,顯與密各有不同,修密宗的對於皈依有三種不同:有外皈依、內皈依、密皈依。最初皈依上師三寶是屬於外皈依,受灌頂時皈依上師、本尊、空行、是內皈依,傳授大法時,皈依自身的氣脈、明點、是密皈依。我們修習密宗的應當在皈依上,先有這三種概念,然後就知道不同於一般的皈依了;當然,以後的修持方法也是不同一般的。

我們講皈依是顯密結合,講顯教的任何經典,也都有顯密結合。因為佛的教人,往往於表面道理之外,還有一種秘密教授,不知道秘密教授,往往理論不能成為事實;這種道理,我國的禪宗也是有的。密宗,不光是念密咒、秘密教授、秘密口訣,都是密宗:,即使是念咒也有許多秘密教授,所以密法重傳承。有許多東西,顯教經中是找不到的,一般講密宗,無非是念幾個咒子,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當然,念咒的功德不可思議,但只知念有字咒,不知念無字咒,也不是真正修瑜珈者。什麼是無字咒?修氣、脈、明點、修大手印、修澈却、脫噶,就是念無字咒,也只有懂得這種咒,才能算修瑜珈者,修這種咒要靠真傳承,一點也假不得。我們寧瑪派的祖師無垢光尊者,把所有密宗各種最上修法及高深究竟的道理作了一部書,名「七寶藏論」,最後認為修澈却、脫噶者最高,所以有些東西是人們想像不到的,好在居住美國的大活佛、大喇嘛也很多、大家研究起來,也有地方可問。

此外,修大密宗的人最注意對一切法的看法,在佛教的述語說就是「見」或「見解」、「見地」。沒有見、就沒有智慧,光有誠心、信心、只能修成加持身;當然,得到加持,也可以開智慧,但不如因有智慧而得加持。您們看,密宗修法儀軌上,有許多話,是先講道理,後修觀想,那種道理就是「見」,人往往不大注意。這其中就有顯密雙修的意思,然一切顯教道理,一經進入密宗儀軌,就變成活生生的密宗了,不是枯燥無味的了。您們看淨土法門,一經過頗瓦法的修持,就在沒死之前,把頂聖眼生天的道理體現在人的眼前,這就是遷轉法,又叫遷識法,為蓮師所傳授。蓮師說:「修而成佛眾皆有,無修之法我獨有。」遷轉法就是無修之法,能在短期內,實現開頂,若不是蓮師和歷代祖師的傳授和加持,真是談何容易?!

上來所說,我們可以比較一下,顯與密的同異所在,與兩者之間的關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