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覺經 第三講

密顯

今天講的是普眼菩薩品。普眼菩薩的問題中,文相很多;其實也幾句話。文弄得那麼多;其實連佛所說,加上問題,也不過十幾句話就解決了;結果弄上了幾十句......。

「於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三币,長跪叉手,而白佛言:」

這些前面都說過了,不必再講。無非就是說普眼菩薩起來磕了幾個頭、合著掌、跪在那兒。在問之前,總得先把佛讚嘆一翻,然後問了;

「大悲世尊,願為此會衆諸菩薩,及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。」

雖然佛現在說的是頓教,但他也問這漸次的方法;為的是有些人根没那麼利,没那麼聰明;腦子一下子轉不過來,得給他個方法;讓這些人慢慢地轉過來。要六祖就没這個,六祖那時候也没甚麼漸教不漸教;講幾句話就通了。要没通過幾年再來又通了;没甚麼麻煩。佛法弄了許多這個方法,那個方法;就像臨濟禪師說的:「本來佛法無多子,只為衆生嫌少些」。本來佛法没這些個多的東西,只因為衆生嫌少了,就給他弄幾個多的東西。等到那些多的東西吃久了,覺得沒甚麼味道;還是回來吃少的。這少的不吃也不要緊;根本就是你的。那些多的,無非是羊車、鹿車、牛車。這少的倒是大白牛車。還更好呢!

但對不懂的人,你跟他說不通;只好哄他;用漸教。這時不漸也得漸。

「云何思惟?云何住持?」

漸法就是這樣,要怎麼樣子研究;怎麼樣心裏面堅持;

這要就禪宗來講,有些地方和這個相反。怎麼樣子執持就是抓著不放手;這不放手還不行呢。最後要怎麼樣子放下才行。如果講執持,顯然這種人不是頓根。因為他一下子放不下所以叫他抓著。這種人不叫他抓住個東西,心就跑了。

「衆生未悟,作何方便普令開悟」這目的就是為了開悟。這個方法是怎麼樣的呢?這底下就接著問了;

「世尊,若彼衆生,無正方便及正思惟,聞佛如來說此三昧,心生迷悶,即於圓覺不能悟入。」

假如衆生没有正當的方法,也没有正當的思惟。甚麼叫正當的方法和正當的思惟呢?方法得合乎佛的軌道。要是學氣功,這麼坐,那麼坐;手這樣比,那樣比;這也是方法,不過不是正當的方法;盡是胡扯。就算你扯得對也不能了生死。那是世間法,怎麼正思惟呢?這也要按著佛法思惟。總要知道一切無常,苦、空、無我。總得是這個才與出世間法 —了生死,有關係。懂得空性、知道大乘;這才是與佛法有關的。雖說是漸教;這些東西倒還要緊。因為我們差不多都是漸漸的來;也不是利根。慢慢地引上來,倒也有點用。你想開悟,就得作正方便。比方說你們同上師學法;這就是正方便。這樣才能開悟。漸根的人得聽佛說這種法門,才能明白“圓覺”。假如不這麼說,他反倒心生迷悶。有的人因為心裏迷悶,又没有師父;就瞎摸索。有時以為他自己通了,結果一說出來,他還是没通;總是在生死裏轉。要真正的不迷悶,才能進入圓覺。要心生迷悶,即於圓覺不能悟入。

「願與慈悲,為我等輩,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。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三請,終而復始。」

「願與慈悲」就是請佛慈悲。為我等輩,包括他在內。他在菩薩地,本來這些都明白了。但做為請法的人,就得謙虛一下。不能說除我之外,我是明白了,你給別人說一說......那就不行了。這就是無我相。明明是通了,還是說為我等輩。這才是真通達。那假通達的就能上不能下。你說他開悟了,他很高興。你要他承認没開悟,他就認為豈有此理。那就不是菩薩,是葡萄。「如是三請,終而復始」請了三次。這是甚麼意思呢?說三遍才表示他真要這東西。說第一遍,可能是因為遠道而來,自己也是有地位的人,跟佛客氣客氣;應付一下。說第二遍;這也可能是真的,也可能是假的;實在,佛要不說,他也就算了。也就不請了。第三遍還是那麼請,那是真心誠意的了。那佛就要開口了。請三遍是這個意思。

「爾時,世尊告普眼菩薩言:善哉、善哉,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未世衆生,問於如來修行漸次,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,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」

佛稱讚普眼菩薩一番;說你能為菩薩及以後的衆生請法。在這兒佛也說出了他的本意。佛在這兒說法不單是為了普眼菩薩一個,也是為了衆生。所以有人說,這經上說的不是你的境界。這個難說;菩薩的境界同凡夫境界差不多。一切菩薩也是從凡人來的。没聞佛法以前,大家從無始以來都是衆生。若問無明從甚麼時候起的,那是從無始以來就有了。意思就是說本來就有無明。「破無明」呢;就是說聞到佛法之後,才有明白的希望。雖然大家從無始以來都在無明之中,總有一個人他一下子明白過來了。他明白之後慈悲心就升起了;他就要令大家都明白過來。這就是阿達爾瑪佛 ─ 普賢如來;第一個佛。法華經上講威音王佛是第一個佛。第一個衆生倒没人講過是誰;全都是衆生。第一個佛倒是有......。可見是一個人破了無明,明白了這個,他發心要別人也明白這個;於一個佛傳十個佛,繼續相傳乃至無量無邊的佛。就這樣子傳到了我們,我們沾上了些。我們要是本性没有佛性,根本也沒機會接受佛法。別以為真如是個死的東西,以為証了真如就像証了空性一樣。不是!它自己內熏。威音王佛没人度他怎麼成的佛?真如內熏;熏久了把他熏醒了。我們的真如也在熏。甚麼時候熏醒?總歸會醒。

現在我們條件好了,不但自己內熏還有外面來熏。外面就是諸佛來度衆生。所以我們成佛就快一點。我們現在的外緣就是諸佛來說法,還有菩薩來請法。教我們怎樣思惟,怎麼樣住持。「假說總總方便」,假說就是假設的。咱們没開悟以前,也得有個假設。所以佛法中就許多觀想。一會想那兒放出光來了;實際上都是自己在那兒造。那有光呢?那是假設。就算有光也是半真半假那是方法。有些人就得給他假設,他才愛聽。「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善男子,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,新學菩薩就是新來入學的菩薩。你們要是遇上釋迦佛,都是菩薩。就是新學菩薩。或是善男子。「欲求如來淨圓覺心」,就是說這個人是發大乘心的,不是為自求安樂的;是求如來的淨圓覺心的。「求」就是六祖說的:「若於大乘得見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」,就是求見性。要是求見性一下子見不了呢?「應當正念,遠離諸幻」你看他是假設方便,是假的;但却要你遠離諸幻。要你離開假的,求真的。方法是假設的,目的可是真的。以假求真。這假設的東西也是從「真」來的,總是和「真」有關係。你若是想求圓覺,却跳舞狂歡;那就和圓覺没關係。這種人要遠離諸幻,就要「依如來奢摩他行,堅持禁戒,安處徒衆,宴坐靜室」,“奢摩它”是「止」的意思。妄想很多不能入道,有方法把它止住;就叫「奢摩它」。這本經後面有提到,作、任、止、滅都有毛病。「堅持禁戒,安處徒衆,宴坐靜室」就是把大家的飲食,醫藥都準備好了,讓他們安心。然後舒舒服服地坐在靜室。有些行苦行的人說,這太舒服了;不苦,得弄個苦一點的法子。你聽這兒佛說的話就和那個相反。明明坐得很舒服的,他要去弄個苦的,不然不能成道。佛不然,要宴坐靜室。宴坐就好像没有事情幹在那兒休息,那些個修腿子的,把兩腿盤得很緊,弄得齜牙咧嘴的,那叫宴坐嗎?!年輕的人叫他練練功夫可以。你要實在盤不住,把腿搭在那兒也行。「宴」就是舒服。在靜室裏面宴坐,没人來。你要真嚐嚐那味道就知道,要你舒服也舒服不起來。一個人在個房間裏,没人來,你坐一天試試看。那舒服裏頭有不舒服。那是練功夫。就是要你心靜下來。還有,要「堅持禁戒」。雖然只有一個人在房間裏,要不欺暗室。不能亂七八糟。除此之外還持甚麼戒呢?就不欺心就是了。既然來修道,心裏就不要囉哩囉嗦的。不然宴坐靜室幹甚麼呢?到電影院去算了。坐在這兒,還不是空坐著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,那還不行。還得思惟。思惟甚麼呢?「我今此身四大和合,所謂髮毛爪齒,皮肉筋骨,髓腦垢色,皆歸於地;唾涕膿血,津液涎沫,痰淚精氣,大小便利,皆歸於水;暖氣歸火,動轉歸風,四大各離,即知此身畢竟無體,和合為相,實同幻化」這就是大家想,我這個身體,是不是身體呢?細分起來全不是。我的身體中,頭髮,指甲,皮肉筋骨,髓腦垢色,這是地大。人的身體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成的。地大,還給大地。你的口水、鼻涕......等等屬於水大;凡是流動的都是水大;這歸於水。身上暖氣是火大;身上會動、會轉是風大;風大就是氣。這歸於風。這幾句話就是說人死了。「四大各離」,人死了之後,擺上幾個月,都化光了。那你的身體跑到甚麼地方去了呢?這時這個虛妄的身體找不著了。身體是靠不住的。其次呢;還要知道這「心」也是靠不住的。「心」為甚麼靠不住呢?無非是六根、六塵和合,在這裏面生的一種假相;緣相。因為根塵一對上,一起攀緣,就有這麼個相產生。這個就叫「心」。假各為心。「四緣假合妄有六根,六根四大中外合成,妄有緣氣於中積聚,似有緣相,假名為心,善男子,此虛妄心,若無六塵,則不能有,四大分解,無塵可得,於中緣塵各歸散滅,畢竟無有緣心可見。」

要知道身體四大若没有了,六塵也没有了;六塵没有了,六根也没有了;身體都完蛋了,這個心也就没有了。「畢竟無有緣心可見」,這妄想心也没有了。這不需辯,大家到殯儀館看看;人一死,心也没了。跟他說話也聽不見。因為這顆心是有身體各種條件合成才有的,這個身體一死。心就没有了,甚麼都没有了。這是朝没有上頭講。等於說無線電一壞,甚麼聲音都没有了;電視機一壞甚麼也看不見,眼前就没有了。這是佛教有些人這麼觀想。實際上有没有呢?說永遠没有也不見得;無線電壞了,聽不見聲音,這邊壞了那邊没壞呀!無線電一修好,它又來了。心也是這麼回事,你說這妄心,它就是無常;故說它「妄」。它真無常嗎?它還倒不是無常。一有因緣,它又來動了。所以聽佛法學經,不能被經繞住了。要転經,不能被經転。心迷法華転,心悟転法華。所以在禪宗就不許人唸經,唸經多了差不多都叫它套住了。經是很好,但它好得也有限,也有好不到的地方。倒底是語言文字,是人記錄的;加上人在記錄裏賣點私貨,夠你受的。時間長了,摸不透那個是真的,那個是假的。假的當真的,你就上當了。所以不論他是多大本事的和尚、居士;不能完全相信。不能當傻瓜。我就上過當。例如恭敬上師,我聽了一個居士的話;倒了好久的楣。他說是諾那佛爺的徒弟,是有這個、那個、身份。他編了一套,告訴我該如何恭敬上師。我到了西康,就用他那一套對付那些老法王、仁波且。人家看我像神經病,莫名其妙。我看別人對上師的態度都來得很自然,我才曉得,我聽的那一套全是那居士編出來的。所以離得遠了不清楚。你們親自到了那兒就清楚了。

佛在這兒先解決一半的問題;先將幻心給滅了,就方便了。就叫他這麼想;剛想還不行,得堅持的想好久,想成習慣,不想也是那麼回事了,那才行。這就是生處變熟。現在學佛的人,你跟他說四大假合,他一聽就會;這道理他也脫口而出。這就成了他的思想體系。你們別看這些習慣没啥了不起;熏習到這樣還不簡單呢,還得熏好多年呢。這樣有甚麼好處呢?好處大得很!

「善男子,彼之衆生,幻身滅故,幻心亦滅。幻身滅故,幻塵亦滅。」這一連串,像米袋口的繩子一樣,頭一個拉開了後面也跟著拉開了。「幻塵滅故,幻滅亦滅。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。」這口袋都拉開了,不是繩子的就不滅;拉開了裏頭盡是米。不是說這繩子拉没了米也没了!那樣子還成甚麼佛?!所謂的「無佛可成」是指袋子裏的米是現成的,不用再裝新米進去。「非幻不滅」是指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;但那個不是夢幻泡影不是露、電的,那是有的。你別因為佛說了這個没有,你就一筆抹殺,以為都没有了。不是那個意思!那個不是夢幻泡影的,就是你的真的。你的真佛;法身、報身,化身。你非得把這夢幻泡影都看穿,那個東西才看得見。那個東西就被虛幻的東西給擋住了;像雲遮月。

「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,善男子,當知身心皆為幻垢,垢相永滅,十方清淨。」把鏡子的塵垢磨光了,光明就顯現了。這也是說虛妄的滅了真的就顯現了。真的顯現了甚麼呢?真的甚麼都没有。因為鏡子上要有東西,那就不是光明了。是得擦得甚麼都没有。「善男子,當知身心皆為妄垢」,甚麼叫垢呢?你這身體和心就是垢。身體;四大假合,九孔常流。但這是淺地來說;深的講,你要認為身體是垢把身體給毀了,那不行。它還能即身成佛呢!所以你不能被一部經繞住。心也是幻的,那就是妄想心。但你能去掉這妄想心嗎?你還不能去掉。你想去掉的心也是個妄想心。你仔細想想,你要没這妄想心,事情都不能做了。這妄想心還有真的東西;你一執著它,那就妄到底了。不執著它,那還有真的在裏面。這佛法没法說:你們不能到處聽人瞎說。說到妄想心一筆抹殺;甚麼都不要!等回肚皮餓了,他不吃飯還是不行。肚子不好他也得拉屎。還說是虛妄的。虛妄的為甚麼還要吃要拉!要在這虛妄當中,照樣地吃、喝拉撒;飢來吃飯、睏來眠。在這吃飯睡覺當中還知道它是幻化的。暫時是這樣。慢慢的,也不吃飯也不拉屎了。至於証了法身是甚麼境界;又是另外回事。你得到那時候才知道。以前在北京的時候有幾個和尚抬槓;有一個說佛也是照常吃飯拉屎。另一個說佛不拉屎,拉屎那還叫佛嗎?我就問他,那佛吃不吃飯?他說吃飯倒是吃的......。這凡夫妄心,就弄不通這個理。

「善男子,當知身心皆為幻垢,垢想永滅,十方清淨。」身心的幻垢滅了,十方就清淨了。有些人就在這兒誤會了。認為佛說身心幻垢一滅,就十方清淨;那我也不活了;自殺了。以為這就清淨了。清淨了嗎?跑那去了也不知道!還是没清淨。不是那麼個滅法,垢相永滅就是心裏明白了,垢相就變成淨相了。那是個比方,不是真要滅甚麼。

「善男子,譬如清淨摩尼寶珠,映於五色,隨方各現,諸愚痴者,見彼摩尼實有五色。」譬如觀音菩薩拿的如意寶;它没有顏色,但映於五色。碰到紅的就是紅的,碰到白的就是白的.........;糊塗的人他以為摩尼寶珠真有五色。不是的,它碰到甚麼顏色就是甚麼色。這裏頭說是假,却也有真的。這五方、五佛、五智、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;藍、黃、紅、白、黑就是五色。說一下子都没有也可以,因為色本來是幻化的。可是現這五色,是天然現這五色而不現多種色;這五種色恐怕跟自性有關係。為甚麼五方佛它不說六方佛?(彌陀經上說的六方佛同這裏意思不一樣),一個佛可以成五個身;五五廿五,每一身又有五個身,無窮無盡。它為甚麼不說六個、四個?這頭自性倒是有這麼一點妙用。這摩尼寶珠映於五色,雖比方它是假的,裏頭也說它是真的。摩尼寶珠無色可現,碰到甚麼色就現甚麼色,這不是很好嗎?這就是神通,這比甚麼氣功的工夫還大。一般人就不知道這個奧妙。色即非色,這是妙有,忽然一下子就能甚麼顏色都没有,碰到甚麼顏色就現甚麼顏色。「諸愚痴者認為實有五色」。你說實有五種色不行;你說没有也不行。它隨緣可以變有。所以空性這東西妙就是妙在這地方。你要說有啊,它就不能變了。你要說没有,它也變不出來了。

「善男子,圓覺淨性現於身心,隨類各應,彼愚痴者,說淨圓覺,實有如是身心自相,亦復如是。由此不能遠於幻化,是故我說身心幻垢」所以說這身心幻垢,並不是這東西在或不在的問題;而是說把這個當成實有的,它就是幻垢。當執有執實的心没了,就没有垢了。身心都還在,就没有垢了。「對離幻垢,說名菩薩」,那有甚麼菩薩不菩薩,誰要是離了幻垢,對那個不離的人,給這個人起一個名字叫菩薩。要是大家都離了幻垢,這菩薩的名稱也没了。這是相對的說法。「垢盡對除,即無對垢及說名者。」這就是剛才說的,大家都明白了,也就没有菩薩了。「善男子,此菩薩及末世衆生,證得諸幻滅影像故,爾時便得無方清淨,」大家曉得了一切如幻的道理,就解脫了。這幻不能障礙他,就滅了影像,那時十方都清淨了。無方清淨就是没有地方是不清淨的。「無邊虛空,覺所顯發」無邊虛空都是圓覺所顯發的東西,都没離開大圓覺。這就是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。

「覺圓明故,顯心清淨,心清淨故,見塵清淨,見清淨故,眼根清淨,根清淨故,眼識清淨,識清淨故,聞塵清淨,聞清淨故,耳根清淨,根清淨故,耳識清淨,識清淨故,覺塵清淨,如是乃至,鼻、舌、身、意、亦復如是。」這就像,開米袋了的縫線一樣,扯開一個,這一路下去都順手而開。「善男子,根清淨故,色塵清淨,色清淨故,聲塵清淨,香味觸法亦復如是。善男子,六塵清淨故,地大清淨,地清淨故,水大清淨,火大、風大,亦復如是。」

「善男子,四大清淨故,十二處,十八界,二十五有清淨。」這些名詞很多,要細講,得講個三天。現在簡略說明一下。

這二十五有就是「四洲四惡趣,六欲並梵天,四禪四空處,無想阿那含。」地獄、餓鬼、畜牲、阿修羅叫四惡趣。東勝神洲、西牛賀洲、南瞻部洲、北俱盧洲這是四洲。四天王天,忉利天,夜摩天,兜率天,樂變化天,他化自在天這是六欲天。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是四禪;這是色界天。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非想非非想處,這是四空處。還有無色界的兩個天,無想天和阿那含。這兩個天都没有形象,只有人在那兒享受這個境界。這就是二十五有。這二十五有就是有漏;在這二十五有中即使生在非想非非想處仍是有漏。十八界不出根、塵、識;十二有也就是根、塵。這些都清淨了,佛的十力也清淨了。佛的十力本來就清淨的,為什還說十力清淨?這就是說清淨了就證了十力。「四無所畏,四無礙智,佛十八不共法,三十七助道品清淨,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」這就是說世間八萬四千佛法都清淨了。「善男子,一切實相清淨故,一身清淨,一身清淨故,多身清淨,多身清淨故,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。你一個人清淨了,别的人的身體也清淨了。他雖然不知道清淨,你看到的是清淨的。你要是會化身的話,你的化身也是清淨的。」八萬四千陀羅尼門,就是八萬四千佛法。這八萬四千,聽起來很多,幾句話也就說完了。八萬四千法門是用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的。怎麼會有八萬四千呢?貪、嗔、痴、三樣有的人貪多,有的嗔多,有的痴多,還有的三個一樣多;這叫等分。貪心有二萬一千煩惱,嗔心、痴心,等分,各有二萬一千煩惱加起來共有八萬四千。

既有八萬四千煩惱,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付。至於是那八萬四千法門,倒也不一定,這隨時都在變。反正有多少煩惱就可以變出多法門來。佛教中有許多名詞聽起來很複雜,你可別被唬住了。實際上你要知道了三十幾個名詞,就能知道一大片名詞。比如說這六十二見;比六十四卦不過少兩個,難記得很;用不著死記。你知道五蘊吧!色、受、想,行識。知道這個就知道六十二見。為甚麼呢?有四種見;有人說心比身大,有人說心比身小,有的說心在身體裏面,有的說心在身體外面。這五蘊,每一蘊都有這四種看法;這就四五得二十了。過去的五蘊有二十個、現在的五蘊有二十個,將來的五蘊也有二十個,這不就六十個了。這麼多見解,總而言之不出斷,常二見,這就是六十二見。佛經裏面有許多名詞都像這個。這些名詞,一說清楚就明白了,用不著再去背佛學辭典。

「善男子,一切實相清淨故」這實相就一個實相,還有甚麼一切實相?這就是事事無礙,隨拈一法都是實相。就好像太極;一個物裏面就有一個太極。一物一太極就一切太極。

一切實相都是性本清淨的;所以「一身清淨」;「一身清淨故,多身清淨,多身清淨故,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。」總而言之,一清淨,就全清淨了。就是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這句話。

也就是說「一人發真歸元,十方虛空悉皆消殞」。這是楞嚴經上說的。一個人發真歸元了,就是一個人明心見性了,十方虛空全都消滅了。你一個人虛空消滅了,那還有許多人没有發真歸元啊,那就是一切眾生,他還没有消滅,所以叫一切實相。要是一切衆生都發現了這本體,明心見性了;這就一切實相都歸於一個了。就一切即一。没開悟的時候就是一即一切。這八識;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八識,其實那有這麼多個八識啊?有多少一切,就有多少一切識,是這麼個意思。

「善男子,一世界清淨故,多世界清淨,多世界清淨故,如是乃至盡於虛空,圓裏三世,一切清淨平等不動。」 這一開頭好了,就一直好下去了。這一大串是影響的。

「善男子,虛空如是平等不動,當知覺性平等不動,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,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,當知覺性平等不動。」這一大篇,道理只有一個,不必細說。

「善男子,覺性遍滿,清淨不動圓無際故,當知六根遍滿法界,根遍滿故,當知六塵遍滿法界,塵遍滿故,當知四大遍滿法界,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。善男子,由彼妙覺性遍滿故,根性塵性無壞無雜,根塵無壞故,如是乃至陀尼羅尼門無壞無雜,如百千燈光照一室,其光遍滿無壞無雜。」這無壞無雜,在華嚴經裏也這麼說。「一即多,多即一,一不壞多,多不壞一」。比方這屋子裏有一百個電燈,同是一個光;這就是「多即一」。「多即一可並没有把一百燈合成一個;數一數還是一百個電燈。放出來的光像一個燈放出來的一樣,這是無壞無雜。如果一個燈滅了,這光就小一點,雖然看不太出來,但光度變小了。就是各有各的能力,不雜亂。並不是說這個燈滅了,别的没滅;也等於没滅;不是這樣;不壞不雜。這法爾如是。華嚴經就是這樣講。可以把十方世界合成一個世界。十方世界的人都不知道,十方世界的人也没動;當初以為這個是神通,實際現在懂得光學了,電視裏就是這麼回事,是可以把十方世界合成一個世界,合了半天我們也不知道,還是吃飯睡覺;就這麼個意思。它有光就是微妙,都是在光裏頭做佛事,怎麼會有光呢,本來是有光的,你黑暗了是因為無明,是這麼講。同世間實在講的不一樣,世間講的是没太陽就没光了。有的說,有的世界裏的衆生身上有光,不要太陽。我們這個世界就不行;還没看見過這樣的人。「善男子,覺成就故,當知菩薩不與法縛,不求法脫,不厭生死,不愛湼槃,不敬持戒,不憎毁戒,不重久習,不輕初學,何以故,一切覺故。」這要講一講。「覺成就故」就是見性了。覺「成就」了,大概和剛見性有點差別。成就没成就,就是指資格老了没有。剛見性的人和見性了幾年了的人,資格有點差別。比方說你練功夫,剛剛到了一定的水平,也可以說你練成了。雖然成了,但没入化境。成了幾年之後,再也没什麼可成的了,就化了。到底化了之後和没化之前是有些不一樣。「覺成就故」可能就有這麼個道理。我也没覺悟,不好在這兒亂說。就是想當然爾。但是不論詳細的情況怎麼樣;到了覺悟的水平之後,就能不與法縛,不求法脫,不厭生死,不愛湼槃,不敬持戒,不憎毁戒。到了那個水平,就有這樣的功德。「不與法縛」就是,不被諸法所捆,「不求法脫」就是也不求解脫。因為根本没捆過,還解脱什麼呢?你求解脫的這個心,就是個不解脫。我們紅教的方法就能真發揮這個道理。修普巴的時候就講到:「願令法界諸衆生,本大解脫而發心」他本來就是解脫的;就在這上頭發心。不是說一切衆生都被捆住了,我得想辦法把他解開。不是這樣子!他本來解脫的;不是說誰渡誰的。上師給你說自解脫的法子,告訴你衆生本自解脫,你却不知道。就告訴你這個竅門。你開竅了,就知道你本來解脫的。所以大圓滿叫解脫道。唯有不求解脫,不為法縛的人才是真解脫。他本來如是的。

「覺成就故」才能知道這種道理。「不厭生死,不愛湼槃」因為你有相對了,有無明了,才有生死;相對的而有湼槃。有生死相對才有湼槃。所以懶融禪師說:如果佛法中有一個法比湼槃還要好,還要妙,我也不要。這才是通佛法的人。不是說你得拼命唸阿彌陀佛,他才把你接了去;到了他那七寶樹,吃飯都是金碗......那就有貪求。你要明白了這道理;不要說金碗,金剛鑽的碗都有。不與法縛、不求法脫;東西擺在這兒也不起貪心,也不求。也不一定捨!我本來無求嗎,捨它幹什麼?那就是本來面目,天真佛性;不是作出來的。不必非得把娑婆世界說得這麼苦,跑到極樂世界才行。說多了後來的人把經裏的意思都弄混了。二乘就不行;得厭生死,樂湼槃。話又說回來;那佛又為什麼說湼槃經呢?細看經的內容;它說的湼槃就是生死,生死就是湼槃。是那麼說法。不是說我死了之後就湼槃了,那是小乘。我死了之後還是輪迴六道,到十方世界受生,這也是湼槃,佛到六道示現。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那都是湼槃!那是遊戲境。那才叫不厭生死,不愛湼槃,那才真是湼槃;叫大般湼槃。釋迦佛湼槃的時候在枯樹與榮樹之間。榮樹有花有葉,是指我們衆生的煩惱很茂盛。枯樹表示没有煩惱。密宗裏本尊腳踩死屍;一個仰著,一個趴著;趴著被踩就表示不住生死,仰著表示不住湼槃。意思也一樣。「不敬持戒,不憎毀戒」現在盡標榜持戒;我持戒清淨,某某人毀戒......這胡扯;真懂佛法的人不敬持戒,不憎毀戒。這是佛說的。在智度論裏佛說過去有個佛壽命很長,他八萬歲的時候入湼槃了;他有兩個大弟子,大概一個是和尚一個是居士。那和尚講究持戒,嚴格得不得了。另一個弟子說用不著那樣,煩惱就是菩提。這兩個人都有很多弟子;這居士的徒弟都很有本事,都証了無生法忍了。這和尚他底下盡是持戒的。對這些不持戒的人簡直是看不起;看到了就煩惱得很。有一天這位持戒的長老找那位居士,去批評他。正巧這居士不在,他的徒弟看這位長老氣烘烘的來了,就問怎麼回事?這和尚開始講他的道理;兩個人就辯論起來了。結果這老和尚辯輸了。他愈發生氣了;回去之後當衆宣布,某某人是佛的叛徒;他教人煩惱即是菩提,叫人不斷煩惱;從今以後宣布他不是佛的弟子。這和尚雖然這麼宣布,有許多人從那位居士那兒得到過益處,也不信這和尚的話。結果那位居士作了篇文章表明煩惱即菩提的道理;那老和尚愈來愈氣,後來就死了。死了之後就下地獄了。因為有嗔恨心嗎!就到地獄去了。後來從地獄出來了,又聞佛法,又修學......佛說你們曉得那下地獄的是誰啊?那就是我。那個說煩惱即是菩提的就是文殊菩薩。這不敬持戒、不憎毁戒就是這意思;別人犯了點戒,你一嗔恨人家就不對了。有的人犯戒他不是故意的,是控制不住,應當可憐他。持戒雖然是好事,但用不著當成天大不了的事;也用不著恭敬他;你一恭敬他,他反而起了我慢;就先成了地獄種子了。這可也不是毁他;當然對持戒的人總有些恭敬的意思,別太過分就是了。你過分的恭敬他,對毁戒的人就看不起了。你別看這個人現在毁戒;他一下子明白了,可能持戒持得比別人都好呢!就是不好也没關係;毁戒的他有時候也能開悟。那個唸金剛薩埵的就是這樣子。當初在印度,有個比丘,破了根本戒;後來唸金剛薩埵唸了十萬遍,罪業就清淨了。别的比丘都不知道。有回坐船過恒河;他跟著這些比丘一道上船;那些比丘因為他破了戒,就不讓他上船。開船之後,大家看到他自己從水面上走過去了。這才知道他都有神通了。原來這個人唸十萬遍金剛薩埵,罪障清淨了不說,還得了神通;証果了。太强調自己持戒,毀謗那些不持戒的;這種人不是真有慈悲心的人。「不重久習,不輕初學」久習,當然很好,但也不必太過恭敬,對於初學也別輕慢了他。輕慢初學,尊敬久學的人,就是没見性,没看到未來。初學的人以後可能是祖師或是佛。久習的人,死的時候可能還是個凡夫、死與草木同腐。「何以故?一切覺故。」並不是要人輕視久習。大家都有同一覺性;見了覺性、就知道平等的道理。那時候什麼久、暫、持戒、不持戒不過是小意思;那没什麼大道理。「譬如眼光曉了前境,其光圓滿,得無憎愛;何以故?光體無二,無憎愛故。」

「善男子,此菩薩及末世衆生,修習此心得成就者,於此無修,亦無成就」這就是說無修無成,本來現成的。他的煩惱滅了,無明滅了,他就清淨了。無明没滅,這本來清淨,你看的像不清淨的樣子。就這麼個意思極平常的一個東西。「圓覺普照,寂滅無二」寂滅就是不生不滅,不是說那邊生了,我這邊把它給滅了;專門毀滅,不是這個。也不生也不滅!「寂」就是寂然不動;「滅」就是没有這些個東西。好像鏡子上的垢清淨了。你别看寂滅兩個字顯得消極,愈寂滅它愈亮。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,不可說,恒河沙諸佛世界,猶如空華,亂起亂滅,不即不離,無縛無脫,始知衆生本來成佛,生死湼槃猶如昨夢。」為什麼不厭生死,不樂湼槃就是這個道理。等你明白之後,一切世界都像眼裏的空花,亂起亂滅。「不即不離」;不即湼槃,不離生死。「無縛無脫」不被法縛不求解脫。為什麼呢?他恢復本來了。他在夢中就會以為被老虎追了,一會兒又被人救下來了,非常感激......。這都是夢裏的話。等一醒之後,什麼都没有。就這麼個意思。這才曉得衆生本來就成佛的;那生死啊、湼槃啊;都是昨天作的夢。什麼我斷了生死,証了湼槃全不是那麼回事。那都是夢裏的話,醒了之後另外一個境界。大家都曉得醒了是什麼境界,做夢是什麼境界。做夢,好夢給你笑得不得了,得意得不得了;壞夢讓你嚇得要死;醒了,白高興也白害怕。高興了,你醒了還是這麼回事兒,你夢裏發了財,醒了還是一個窮光蛋,這有什麼可高興的,這麼個意思。「生死湼槃猶如昨夢」,成佛啊,並不是像他們說的,我修了很大的功行,我一下位登佛地......。那是作夢。成佛是怎樣?!不過是昨天這個大夢醒了;這是成佛。没有什麼這個果位,那個果位。說什麼果位;那是凡夫的境界,和成佛没關係。我現在跟你們大家說這些也是作夢,不過這可以幫助你們由夢到醒。「善男子,如昨夢故,當知生死及與湼槃,無起無滅,無來無去」,生死與湼槃,没發生也没消滅,没有來也没有去。「其所證者,無得無失無取無捨」他所證得的東西也不是現在證得的,也不是丢了之後又來了,根本無得無失。也不是把生死捨了,把湼槃取過來;不是那麼回事。不捨生死、不取湼槃。你們將來學脫噶就曉得了;愈取它、愈得不到。你捨它,它又不走;就這麼奧妙。「其能証者,無作無止,無任無滅,能証的那個,没有造作,也没有禁止,也没有放任,也没有消滅。没有這四種病。「於此證中,無能無所,畢竟無證,亦無證者,一切法性平等不壞。」這作、任、止、滅四病後面會講到。修行人不行造作。在本書上的解釋說:“能証圓覺的,没有作意長生不死”這句話有點文不對題。這「作」同長生不死没有關係。你就是作也不能長生不死,得得到那個要妙才行。這也不是作出來的,是本來如是的。仙家談到長生不死的時候說這身體「本不可死」,不是人作出來的長生不死的,倒是這死是人作出來的。本來的東西是不死的。真正求長生不死的,不是作意長生不死,愈作意他愈死。「止」呢;就是有妄想心,想把它止住。斷除妄想重增病!「任」就是放任;以為本來無生,不必修行;修都是多此一舉。弄得放任了,那也不行。放任就不能成。比方說人本來有勁,不用練拳。可是你不練,勁也不會出來。你看這練拳是假的,但你每天得動一下,才慢慢有勁。你放任地慢慢在那兒等,勁也不會出來。可也不要消滅;妄來了你別想去消滅它,你也消滅不了。妄想無窮。你滅了這個,那個又來了。你說我把身體滅了,它就不來了;你把身體滅了它也會來。它根不斷。所以不能用滅的方法。「斷除」就是滅。「趨向真如亦是邪」;「趨向」就是「作」。佛法就是你知道了這道理了之後在這兒如如不動。萬緣放下!你如如不動。心可不能没有希望。你要知道我能夠這樣如如不動,就是開智慧的根本。你得有這麼個念頭。可是你也別去求智慧。你要是没有希望,坐著就入枯寂了。這裏頭還有希望在,還是積極的;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應無所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生其心了。多虧你天天這樣無所住。這也就是虛極靜篤的意思。

靜到極點,就生了。這就好像一陽生了。虛極靜篤做到了真陽才能生起,返老還童的根本也在這兒。但這卻不容易做到。真要有功夫去做這個,還不如萬緣放下。真要能萬緣放下,就可以開悟,那比一陽來復又好得多了。一陽生還得慢慢地練;這一開悟就全解決了。所以這應無所住並不是放任。也要修;修什麼呢?修「無所住」。要練工夫,就要練「萬緣放下」。像練太極拳,得練「没有勁」。本來有勁還得叫它鬆下去。没有勁之後慢慢長出來才是真勁。應無所住之後慢生出來的心,不是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上生的。不是六根六塵磨擦生的心。而是天然本有的真心。這心生出來就是智慧,就能明心見性,就能開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