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善男子,此無明者,非實有體,如夢中人,夢時非無,及至於醒,了無所得,如衆空花滅於虛空,不可言說有定滅處。何以故?無生處故,一切衆生於無生中,妄見生滅,是故說名輪轉生死。」
因為有無明,所以妄見生死;因為有生死,所以妄見湼槃。對於這本來沒有,而妄現出來的東西,怎麼還能去研究它有沒有呢!佛看一切世間的人就是顛倒在這兒。根本是虛妄的東西,還硬去分別有,還是沒有。其實這連「有」帶「沒有」全都是無明。無明一沒有了有沒有也談不著了,根本沒那回事。
這又為什麼會有無明呢?這無明也是沒有實體的。無明若是有體性的話,這無明永遠也滅不了。就因為它不是真東西,只是一陣子迷惑。就好像人的腦子一下子轉向;等一會兒醒過來之後,就什麼事也沒有了。「如夢中一下子人,夢時非無,及至於醒,了無所得」。無明就好像作夢。
在夢中看見輪迴生死。就好像夢中遇到種種好壞的境界;在夢裏面是真有。你要說沒有;那他還當真的不得了,等他醒了之後,他自己也明白了。問題就是他現在沒醒;沒醒的時候一切都顯得沒有明白的時候呢,這就是無明。明白之後呢,那就是有智慧了,醒了;開悟了。所以佛說一切皆空。你們大家要明白佛的意思。佛說的一切皆空;就是說生死的東西;虛妄的東西。這是空的。他有時候說有;那是指好的東西都是有的。什麼菩提啊、湼槃啊,三身、四智,都是有的。佛說法的時候,這兒有一空,另外一邊那個有就來了。生死法是空的,菩提湼槃可不能說它空的。要全沒有就成斷滅了。但那個有是把無明去掉了,自然就有了。你要是把無明夢裏的東西抓的牢牢的,你一定說它有,你這個有就得不到了。所以佛說無是為了破你的妄執。說有是因為這還有個真東西。羊車、鹿車、牛車是假的,但還真有個個大白牛車。說無說有是這個意思。
「如衆空花滅於虛空,不可言說有定滅處,何以故?無生處故。」這空花,實際沒地方生;是因為眼睛有毛病才看到花。空中實際上沒生過。這無生法忍就是從這兒來的。無生法忍就是知道一切都是空花他確實見到這個無生的道理,心能夠堅定不被動搖,任憑你怎說有生都不能動搖他。「忍」就是安的意思。無生的道理在他心裏頭能安定,凡人就不能安於無生的道理。他看到昨天才生了個兒子,明明是有生,就不信你說什麼無生法忍了。通達道理的人,那怕生了一百個兒子,他也知道,生即無生;就能忍得住,不被現象所迷惑。你在無的時候是生,大家也說生;一離開無明了,就看出來裏頭根本沒生。「一切衆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」。衆生不知道一切無生,他在無生的道理中妄見有生有滅。他就不能得無生法忍。「是故說名輪轉生死。」所以他才有輪轉生死。佛的道理和外道不一樣;不是一定有這個或是有那個......而是根本了解一切生死,如幻如夢;如夢幻泡影。得了解這個才行。
佛說的法如同鹽。這鹽是鹼的;這就是說有。說無呢,就是說「不淡」。「不淡」不就是鹼嗎!「不淡」就是這個空,那個空,這個沒有那個沒有。用否定的方法,免得聽法的人生幻執。實際上是否定壞的東西。說「鹼」,就是用肯定的方法。用否定的方法佛教中叫「遮詮」;用否定的方法顯道理。怎麼否定法?就說「不淡」。「不淡」不就是否定嗎!肯定的方法叫「表詮」;例如說「鹼」;直接表示出意思說一切有,就是說「鹼的」;說如夢幻泡影,就是說「不淡」。般若經就是用「遮」的方法。華嚴、法華用的是「表」的方法。圓覺經只能說是頓教,不能說是圓教。中國祖師,天台宗,賢首法師在判教的時候,就說「遮詮」是不究竟的。「表詮」說一切有;才是究竟的。這一切有的是什麼呢?就是華嚴經,和法華經;這有點像澈卻脫噶;什麼都有。有沒有呢?確實是有。可是你得先把虛妄的放下,才見得到這個有。妄的東西不肯放下,本有的就被擋住了,就看不見了,就是六祖所悟的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你別以為六祖不識字,他可明白得很。別人唸一遍經給他聽,他就把意思說的那麼明白;唸了一輩子經的,倒還說不出這些道理。他幾句話就能叫人開悟了。他也是通達圓教的;可不光是頓。華嚴經的許多修法呢,還不能算頓教。前半部還可以說是頓教到後來就是漸教了。
「善男子,如來因地修圓覺者,知是空華即無輪轉,亦無身心受彼生死,」如來在因地中修圓覺,在這裏就是頓教。並不是有什麼方法;知道是空花,就沒有輪轉了。從根本解決了。也沒有身心去受生死;心都是空花。七佛之中的迦葉佛留下了一個偈子:「一切衆生性清淨,從本無生無可滅,即此身心是幻生,幻化之中無罪福」。幻化的東西;沒有罪,也沒有福。所以達摩祖師見梁武帝就說「並無功德」。梁武帝一聽就害怕了;因為過去聽的佛法都是有為法,聽到一切沒有就害怕了,這就是不知道佛法。所謂「沒有功德」就是說虛妄的功德都是靠不住的。本身清淨的功德具足一切。金剛經中說的「東方虛空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。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,虛空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。須菩提,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。」這就是說的沒有功德的意思。也就是說的,真的功德。「亦無身心」,連身心都沒有。有了無明才有身心。十二因緣法說到無明緣行,行緣識......。開始這無明,不過是一個念頭。這一個念頭;慢慢就變成行。一行動就變成識;就從無出有了。這一點一點有起來了。有起來,陷到裏面了,就出不來了。入到這個圈子裏之後再跟他說什麼都沒有,他就不信了。當初在無明以前,確實是什麼都沒有起了無明,不過是點念頭,也還沒有什麼物質。這一緣行,一緣識,一名色,一六入,這物質就來了。所以「身」就是這樣從無而生有的。這「心」也是從無生有的。所以根本沒有。要叫它沒有該怎麼辦呢?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......這無明根本一滅了,其他也都沒有了這可不是說說就算了;得真幹!怎麼幹呢?知道這個道理之後,因為習慣的關係,一下子去不了「執」;知道之後要不就是真心一意地參究;把周遭都忘了,一下子忽然悟了。這是一個方法。還有呢;拼命打坐,雖道不在坐;坐多了心就澄清下來了。慢慢的也能悟。或者是多唸佛,多唸咒。唸到心靜了;這心同平常都不一樣了,多修的人就知道這修久之後心是同別人不一樣。今天不一樣,明天不一樣;久而久之,這心簡直都凝結起來了。但真有什麼東西凝結起來嗎?什麼都沒有。雖然什麼都沒有,但它又凝結了;就是同別人不一樣。所以說「念意不隨流水去,念心常伴白雲閒」就是這意思。「念意不隨流水去」就是唸佛或是唸咒子的不跟妄想心跑;這叫不隨流水去。可是又不緊張,很悠閒;就是那個不即不離的勁兒,就是工夫。你說用得什麼功啊!也沒什麼功可用。這心就這樣子凝結起來;不結而結!這樣子你才有希望真明白這道理。現在我們說無明是空,什麼都沒有,但給你一個耳光,你還挺疼的;這就不合實際。因為我們在夢裏頭,夢醒了就不要緊了。在夢裏就空不了。但你在夢裏多照著剛才講的方法唸唸咒子,久了也行。有得人工夫凝結起來,他也忘了房子有牆,一下子就穿過去了。跑到外面才訝異怎麼門也沒開自己就跑出來了??再想穿牆回去,那回不去了。非開門不可了。有時候有那麼個勁兒。北方有個和尚唸佛就是這樣。唸著唸著就從牆上鑽出去了。他並不知道有牆,知道之後他又進不來了。這就說明,是有這麼個道理。六祖說出這個道理當然沒有問題;我們要說這個理,做起來可還是凡夫那一套。空花雖然是空;眼睛的白內障沒好,你也只好認為有個空花。白內障治好了,叫它有花也沒有了。但我們非明白這個道理,不能解脫身心。你要明白身心根本都沒有這個道理,並不是作出來的沒有;它本來就沒有。「本性無故」。倒是「有」是我們自己作出來的。怎麼作出來的?有病嗎!生白內障了,就有空花。這就是作出來的。這個空花消滅呢,也不是用個方法把它消滅了然後才沒了;如果這樣子的話那就是「作」而得的沒有。這經上說「非作故無,本性無故」;本來就沒有,不是作出來的沒有。
「彼知覺者,猶如虛空,知虛空者,即空華相,亦不可說無知覺性,有無俱遣,是則名為淨覺隨順。」那個知道「空花沒有」的那個「知」,也不實在,猶如虛空者。知道虛空呢,也像是空花一樣,還是夢裏頭說話。真正明白的人,連這些話都沒有了,心裏有數了。世間上真正知道了,看透了;就是這個味兒。並不是說,我先知道了空花本空,然後又是猶如虛空......這還是在說夢話。真正明白了就沒這些話了。所以說「有無俱遣」。連「有」帶「無」都不要。這就是「淨覺隨順」;隨順本來清淨的圓覺。就是隨順真如。「何以故?虛空性故,常不動故,」為什麼這樣子叫隨順?因為佛性本像虛空一樣,總是不動。這虛空也是個比方,並不是說虛空就是這個淨覺隨順;虛空是無知覺的。虛空也是人迷妄之後才有虛空;有世界才有虛空。一醒了之後連虛空都沒這麼回事。本來就是這樣的;當初我們沒有無明的時候就是這樣的。
「如來藏中無起滅故」,如來藏;就是佛性,又叫真如,又叫菩提。「如來藏」有點俱生的意思;與生俱生。就無明和佛性混在一起。你別看我們凡夫沒什麼了不起,裏頭藏著如來。所以看佛經,不能只看一面;聽到身心一切幻化,就乾脆自己了斷,跳到河裏去算了......這不對,這身心裏還藏着如來、佛經上的話你不可採住一句死咬着不放,這樣就是沒通佛法。佛經上這邊這樣說,那邊還有另外個道理呢!因為一句話說不完全部的意思;所以這邊說了空;那邊又說有。你把它整個意思會通起來,才會明白佛的本意。不然的話,在密宗講即身成「佛」;這個「身」在顯教裏說是一肚子屎,沒什麼了不起;臭皮囊一個,雖然說這是皮囊它還有好的一面;不是說「人身難得」嗎!人身就有許多特殊的地方是別的畜牲沒有的。第一、「頂天立地」;人的頭朝上,腳朝下;別的畜牲就爬著走。這就佔便宜了;天線都得是直的才能接收;這人也是直的。所以說人是萬物之靈。人就能即身成佛,別的道的衆生得換了個身體;成了人,然後才能成佛。「無知見故」就是無念。沒有知見就是沒有分別,沒有好醜;沒有一定怎麼樣,一定不怎麼樣。有知見,就是凡夫;沒有知見呢,就是智慧。
「如法界性,究竟圓滿遍十方故。」這就是衆生的如來藏,佛的如來藏也是這樣;它本來就是「如法界故」;法界之內無法不俱。法界有大有小;但都遍法界;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有事法界,理法界,理事無礙法界,事之無礙法界,四個法界,實際就是一個法界;分四種說法;實際上就是一真法界。「如法界性」;如一真法界的性。「究竟圓滿遍十方故」。本來圓滿,不是你修成了的圓滿。本來衆生本性就是這樣。這有點像大圓滿。大圓滿就是說一切法本來就是佛法;一切衆生的境界都是佛的境界。所以你們唸咒的時候,就該觀想;比如唸蓮花祖師的咒子,一切衆生的身體,都是蓮花祖師的身體。一切世界都變成鄔金淨土;一切衆生的心,都是蓮花祖師那種心。如虛空性。這就是「究竟圓滿遍十方故」。那還是修生起次第;叫大家這麼訓練觀想。要講到究竟的大圓滿;你修不修它也是圓滿。修了半天,是幻修。不幻修一下你的無明不能去掉,你就不能知道。等你知道之後,見了這個境界才曉得,過去修了這麼許多根本同這個也沒什麼關係。不修也是這樣。話雖如此你不修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就像以前一個老和尚夜裏夢見一隻老虎在追他,他就拼命跑;跑著跑著他就醒了。他醒了之後說,早曉得是夢,老僧就是被它吃了也沒關係。可是你要不著急,你醒不了!我們修行就像在夢裏跑,後面老虎追,咱們逃。如果是醒的人就不逃了,根本沒老虎嗎!但在夢裏,好就好在那個逃,不逃,不害怕,夢就醒不了。醒不了就不知道沒有老虎。「是則名為因地法行」;釋迦佛說我過去在因地就修這個。你看了這法,有什麼法嗎?什麼法都沒修,知道了就行了。這倒是頓超。六祖聽了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就開悟了。後來五祖傳法給他,又給他講金剛經;他更明白了!他說:「何其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,五祖聽他這麼說,知道他通了,就認可他了。要是不見自性再怎修也不行。這幾個「何期」,你們仔細想想就知道,內容都不一樣。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萬法是什麼?生死、湼槃、菩提;都是萬法,都是自性生出來的。為什麼有生死?你要沒有真如,你也不會有生死!這自性能生萬法。為什麼我要你們多看看六祖壇經?六祖壇經上有好多話經上都沒講。
比方說「真如有性,自會起念;要不是六祖,誰敢這樣說!要是別人這麼說;有人就會批評這是執著了,經裏面說一切無自性;六祖就敢說「真如有性,自會起念」;所以六祖教大家好好念真如。怎麼念真如呢?別人還沒問,六祖自己就說了「真如有性,自會起念」。起什麼念起念念真如。就是「借婆子衫,拜婆子年」;借老太婆的衣服給老太婆拜年。真如裏面有性,起了念頭,掉過頭來念真如。佛當初也是這樣念。六祖當然也是從釋迦佛那兒得來的這個。六祖是中國人,用中國話直接解釋佛法,那比起印度文翻譯過來的經更真截了當。這像剛出爐的熱炒,不是罐頭。乾脆得很。就怕你吃不出味道;有些糊塗蛋,給他好東西他還吃不出來,吃了也沒消化......。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」·當菩薩的人,也是在這上面用功,在大乘中發清淨心。「末世眾生依此修行,不墮邪見」;末法的衆生,要是根据這個道理修行,就不會墮入邪見。不照這個修,就走入邪 路;修氣功去了。為什麼那是邪見?不知道夢幻,在夢裏頭跳舞,還說是修行?!
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」,為什麼要重宣此意呢?第一,把全篇的意思用精要的句子收攝起來,使人容易記。第二、後來的人沒聽到正文,而能聽到偈頌,也能嘗點味道。
「偈」分「孤起頌」和「重頌」兩種。什麼叫「孤起頌」?凡是正文沒有說到,而單獨出現的偈,就是孤起頌。現在這兒的偈子是重頌。就是正文裏頭已經說過了,現在用偈頌重新再說一次;這叫重頌。「文殊汝當知,一 切諸如來,從於本因地,皆以智慧覺。前面正文中並沒有用智慧這兩個字;但意思卻是要你用智慧來覺悟。覺悟什麼呢?「了達於無明,知彼如空花,即能免流轉」。「又如夢中人,醒時不可得。覺者如虛空,平等不動轉,覺遍十方界,即得成佛道。衆幻滅無處,成道亦無得,本性圓滿故。菩薩於此中,能發菩提心,末世諸衆生,修此免邪見。」
「於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右繞三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大悲世尊,願為此會諸菩薩衆,及為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,云何修行。」
這是普賢菩薩問的問題。當然;大菩薩一聽佛的開示,就懂了,本來也用不著問的。但他要想到末世衆生。將來末法的衆生想要修大乘的人,聽到這個圓覺清淨的境界,知道這個很好!想知道該怎麼修行?普賢菩薩就替他們提出了以下的問題。
「世尊,若彼衆生,知如幻者,身心亦幻,云何以幻還修於幻?」「幻」要能修真的才行啊!身心是能修的,固然是幻;所修的也是幻。「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」,要說身心是幻,生死也是幻;將來都會消滅,那就根本連心也沒有了。我們現在的身心,都是幻化的;身體一死了,心也跟著完蛋了。人死如燈滅;氣化清風,肉化泥塵!它還有什麼心呢?「誰為修行?」連心都沒有了,誰在修行呢?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?」那還說什麼「修行也是幻」?「若諸衆 生本不修行,於生死中,常居幻化,曾不了知,如幻境界,令妄想心云何解脫?」這是第二個問題。如果一切衆生本不修行,處於生死之中,不知道這是幻化;在這種情況下,叫他如何解脫?這衆生居在幻化中,以為都是真的。儘是妄想他也不承認是妄想,那要怎麼讓這妄心得到解脫?
「願為末世一切衆生,作何方便,漸次修習,令諸衆生永離諸幻。」希望釋迦佛為末法衆生,傳一個方便,漸次修習。這兒說是「漸」其實也是頓。你看禪宗雖然講的是頓超,在沒開悟之前,卻也還漸了不少修福修慧都有;或是打掃廁所,挑水,或是修行苦行,很精進地修持,有一天忽然就開悟了。這前面這一段的磨鍊,別看是漸,這也是頓。這是一生的事情。要說漸法,那得三大阿僧祇劫。
我們密宗,雖說三年到五年就可以得成就,可是這三五年就不容易得到。為什麼呢?前面還有許多方法要你去磨鍊。四加行得修十萬。像你們現在的情況不容易做到。五個十萬?比方說大禮拜十萬次,叫你一天磕一百個頭,大概就受不了。以前我們學法的時候一天磕三百個大頭;太空法師一天磕一千個。都有經驗第一個禮拜,磕的腰酸背痛,別停;過了一個禮拜之後,就不覺得酸痛了。所以這才能一天磕一千個。不過他們也有些不好的地方。磕的時候拚命,十萬個完之後,他篤定享福了;將來弄個大肚子,走都走不動。前面運動得過火了,後邊一點也不運動。我認為磕大頭一次磕少一點不要緊,可以把時間拉長了,慢慢調節。唸百字明,四版依倒可以快點唸滿。這大禮拜最好拉長點。要不然你十萬遍磕滿之後,每天也得磕一百個,這樣一輩子磕下去;才不會變胖子。許多有成就的喇嘛都有這個毛病,年輕時修得勤,年老了都變大胖子了。那些毀謗喇嘛的人說這是吃肉吃的;其實不是。要不然別人吃肉怎麼沒變胖子?這就是犯了這毛病。
所以這「漸次修習」也是個頓法。「以令衆生永離諸幻」;好叫這些衆生永遠離開「幻」;以後也不要再「幻」了。「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三請,終而復始。」這是規矩。「爾時,世尊告普賢菩薩言;善哉,善哉。」這兩個善哉的意思同前面一樣。「善男子,汝等乃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修習菩薩如幻三昧,方便漸次,令諸衆生得離諸幻,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。」每個菩薩問了三遍之後,釋迦佛總有一定的禮貌,對他們講這些話。即使金剛藏菩薩問得不對,釋迦佛還是說善哉善哉;並且嘉勉他能為末世衆生問法。然後真是回答的時候再把問題上的缺失指出來。
「善男子,一切衆生種種幻化,皆生如來圓覺妙心,猶如空華從空華而有,幻華雖滅,空性不壞。衆生幻心,還依幻滅,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。依幻說覺亦名為幻,若說有覺,猶末離幻,說無覺者,亦復如是,是故幻滅,名為不動。」這兒無非是向普賢菩薩解釋,末世衆生不要因為聽到,一切是幻就變得沒有希望了。好像一切都斷滅了。這就是在解釋這個。這幾句話實際的意思就是說真覺是本有的。幻化滅了,覺心並不滅。別因為聽到幻化的身心都滅了,就以為什麼都沒有了。不是!本覺的真如永遠不會滅。為什麼?因為根本就不生;人人本俱。一切眾生種種幻化並不要緊,這如來的圓覺妙心不是幻化的。這許多幻化的東西都是從圓覺妙心裏生出來的。這些幻化都是從空而有;空就是比方如來的圓覺妙心。幻化雖滅,空性不壞。什麼叫空性?空都空了還有什麼性呢?這點很容易把人搞糊塗;這裏得先用「遮」的方法說「空性」,然後用表詮說「不壞」。
「衆生幻心,還依幻滅」;這衆生的幻心雖然是幻,還得用幻心來滅它。幻心就是幻化修行。幻心有好壞兩面;壞的就是向惡,好的就向善。善的方面雖然是幻,但近乎「覺」。惡的方面就與覺相遠。所以我們用善心所來修這個道理。實際上細說起來這幻的裏面還是有真東西。波裏面盡是水。沒水就沒有波。人一有了波就忘了水;其實幻化裏頭就是真如。這麼說就清楚了,波就是水,水就是波;什麼幻不幻全都解決了。「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」這諸幻滅不滅,覺心都不動。諸幻盡滅了,覺心固然不動;衆幻要是沒滅,覺心也沒動。它要不動,永遠不動。不必等「幻」滅了才不動。
「依幻說覺,亦名為幻」,對幻說覺,這是相對法;那個覺也是幻。等人真正無明滅了,覺也沒了,那才是不幻。「若說有覺,猶未離幻」,說無覺者亦復如是,」楞嚴經上也有類似的話。你說有個覺,這就還沒離幻。你說沒覺,「沒覺」也是幻化。「是故幻滅,名為不動。」所以有覺,沒覺,連「幻」及「不幻」統統滅了,然後才叫不動。實際上你就是不滅這些東西,還是不動。等滅了之後才說不動,那個「不動」也是動。
「善男子,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,由堅持遠離心故,心如幻者,亦復遠離,遠離為幻,亦復遠離,離遠離幻,亦復遠離,得無所離,即除諸幻。譬如鑽火,兩木相因,火出木盡,灰飛煙滅,以幻修幻亦復如是,諸幻滅盡,不入斷滅。」
這段教大家遠離虛幻的方法。「由堅持遠離心故」是說堅持著遠離的心,念念在遠離諸幻上用心。久而久之,對外面的幻就不貪了;就是「心如幻者,亦復遠離」。然後呢;這想要遠離幻化的心也是幻的。這個心也得遠離。第三步呢?這離遠離幻的心,也要遠離。弄到沒辦法離了,這才是除諸幻。就是遠離到頭了,再遠離也沒東西了。
這才得無所離;就離諸幻了。實際上這妄心要想去除掉,跟本沒完這個幻沒了,那個幻還有;四個就夠了嗎?四十個也不夠!還是根本不管它那麼回事;「隨它去,莫管它」,那倒還好些。看經可別被經轉死死地照著做,反而愈做愈糊塗。有許多人看到這個經說要這麼修他就這麼修;那個經說那麼修,他又那麼修。根本沒搞通經的意思;所以還是有師承好。有些人連經是真是假都分不出來。「如說藥人,真藥現前,不能分別」,這是楞嚴經上說的,嘴裏說這是當歸,這是附子,這是大黃,人參......我什麼都有......。真正把這幾味藥拿來,他還不知道呢。佛法有這麼多東西,你別到處認為這個可用,那個可用;拿來瞎修。這就是說葯的人不懂得葯。有些葯沒病的人吃了會要命的。葯得對症才行。要得活學活用才行;不是拿來了就瞎修。這而雖說「得無所離,即除諸幻」,但要真叫衆生這麼做,就不行。衆生要真沒東西可離,他就去找合的東西去了。衆生沒明白根本的道理叫他這麼離那麼離,都不行。仔細想想,六祖就不走這路子。知道這一切幻化,知道了就行了。見性了!見什麼性?見虛空性了。這虛空不滅。見了性之後,這些東西自然就沒了。沒見性你叫他離,那愈離愈多。所以說「斷除妄想重增病,趣向真如亦是邪」。有些廟子門口寫著「無門何用掃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西藏喇嘛倒不太說這些怪話。「譬如鑽火,兩木相因,火出木盡,灰飛煙滅,以幻修幻,亦復如是」這就是說修到家了,全沒有了。修法也不可得。就像鑽木取火,火出來把木頭燒成灰了,風一吹全完蛋,什麼也沒有了。幻也就這麼沒有了。
「諸幻滅盡,不入斷滅」,修佛法的人滅了諸幻之後,並不入斷滅。雖不入斷滅,又什麼都沒有。有句話形容這情形:「若言其有,不見其形;若言其無,聖以之靈」。說有個靈性也不對,恐怕別人誤會成靈魂了。反正這地方,要自己修到了那就知道。才曉得不入斷滅的道理。現在我也說不出來。就是有那麼個勁兒。是什麼都沒有,但還是有心。真如有性嗎!但要問是什麼樣子,那又拿不出來;又像什麼都沒有......。就有這麼個味兒。這奧妙就奧妙在這裏。這個奧妙人人都有;得了這個就有神通了。一下子就全有了;一下子忽然都沒有了。神通就有這奧妙。本來諸法就是這樣的。因為我們有煩惱,有空花;本來是這樣奧妙的,變成咱們那樣子了。
「善男子,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。」知道是幻化,怎麼離法呢?沒有什麼方法。知道它是幻化的,就離開了;不是有用什麼方便。「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」。這東西明明是假的,你知道就沒事了。等於是西洋鏡已經弄穿了。還需要用什麼方便去把心給弄明白?!你就知道了就明白了;也就離開了。「離幻即覺」離開了之後,不就覺悟了嗎!也沒有什麼漸次了。「初於聞中,入流亡所」就是漸次;別咬著當寶貝。那不屬於開悟上的事。你看有些祖師開悟之後就沒迷過。開悟就悟了。也沒有漸次;也不作方便。以前有個公案;有個和尚半夜裏叫「我可知道了」!把大家都吵醒了。老和尚說大家睡覺,明天再找他。第二天上堂說法的時候把昨晚大叫的和尚叫出來;問他。你昨晚人家在睡覺你叫喚什麼?你知道了什麼啊?說說看。那和尚說我知道原來尼姑是女人作的。吔,大家以為他這是廢話。那老和尚聽了這話倒不響了。過了幾年之後那老和尚傳法,傳給他了。老和尚就是知道,那和尚知道了尼姑是女人作的。當然和尚是男人作的。(衆笑)
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依此修行,如是乃能永離諸幻。」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