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显
今天讲的是普眼菩萨品。普眼菩萨的问题中,文相很多;其实也几句话。文弄得那麽多;其实连佛所说,加上问题,也不过十几句话就解决了;结果弄上了几十句......。
「于是普眼菩萨在大衆中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币,长跪叉手,而白佛言:」
这些前面都说过了,不必再讲。无非就是说普眼菩萨起来磕了几个头、合着掌、跪在那儿。在问之前,总得先把佛赞叹一翻,然后问了;
「大悲世尊,愿为此会衆诸菩萨,及末世一切衆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。」
虽然佛现在说的是顿教,但他也问这渐次的方法;为的是有些人根没那麽利,没那麽聪明;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,得给他个方法;让这些人慢慢地转过来。要六祖就没这个,六祖那时候也没甚麽渐教不渐教;讲几句话就通了。要没通过几年再来又通了;没甚麽麻烦。佛法弄了许多这个方法,那个方法;就像临济禅师说的:「本来佛法无多子,只为衆生嫌少些」。本来佛法没这些个多的东西,只因为衆生嫌少了,就给他弄几个多的东西。等到那些多的东西吃久了,觉得没甚麽味道;还是回来吃少的。这少的不吃也不要紧;根本就是你的。那些多的,无非是羊车、鹿车、牛车。这少的倒是大白牛车。还更好呢!
但对不懂的人,你跟他说不通;只好哄他;用渐教。这时不渐也得渐。
「云何思惟?云何住持?」
渐法就是这样,要怎麽样子研究;怎麽样心里面坚持;
这要就禅宗来讲,有些地方和这个相反。怎麽样子执持就是抓着不放手;这不放手还不行呢。最后要怎麽样子放下才行。如果讲执持,显然这种人不是顿根。因为他一下子放不下所以叫他抓着。这种人不叫他抓住个东西,心就跑了。
「衆生未悟,作何方便普令开悟」这目的就是为了开悟。这个方法是怎麽样的呢?这底下就接着问了;
「世尊,若彼衆生,无正方便及正思惟,闻佛如来说此三昧,心生迷闷,即于圆觉不能悟入。」
假如衆生没有正当的方法,也没有正当的思惟。甚麽叫正当的方法和正当的思惟呢?方法得合乎佛的轨道。要是学气功,这麽坐,那麽坐;手这样比,那样比;这也是方法,不过不是正当的方法;尽是胡扯。就算你扯得对也不能了生死。那是世间法,怎麽正思惟呢?这也要按着佛法思惟。总要知道一切无常,苦、空、无我。总得是这个才与出世间法 —了生死,有关係。懂得空性、知道大乘;这才是与佛法有关的。虽说是渐教;这些东西倒还要紧。因为我们差不多都是渐渐的来;也不是利根。慢慢地引上来,倒也有点用。你想开悟,就得作正方便。比方说你们同上师学法;这就是正方便。这样才能开悟。渐根的人得听佛说这种法门,才能明白“圆觉”。假如不这麽说,他反倒心生迷闷。有的人因为心里迷闷,又没有师父;就瞎摸索。有时以为他自己通了,结果一说出来,他还是没通;总是在生死里转。要真正的不迷闷,才能进入圆觉。要心生迷闷,即于圆觉不能悟入。
「愿与慈悲,为我等辈,及末世衆生假说方便。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復始。」
「愿与慈悲」就是请佛慈悲。为我等辈,包括他在内。他在菩萨地,本来这些都明白了。但做为请法的人,就得谦虚一下。不能说除我之外,我是明白了,你给别人说一说......那就不行了。这就是无我相。明明是通了,还是说为我等辈。这才是真通达。那假通达的就能上不能下。你说他开悟了,他很高兴。你要他承认没开悟,他就认为岂有此理。那就不是菩萨,是葡萄。「如是三请,终而復始」请了三次。这是甚麽意思呢?说三遍才表示他真要这东西。说第一遍,可能是因为远道而来,自己也是有地位的人,跟佛客气客气;应付一下。说第二遍;这也可能是真的,也可能是假的;实在,佛要不说,他也就算了。也就不请了。第三遍还是那麽请,那是真心诚意的了。那佛就要开口了。请三遍是这个意思。
「尔时,世尊告普眼菩萨言:善哉、善哉,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未世衆生,问于如来修行渐次,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,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」
佛称赞普眼菩萨一番;说你能为菩萨及以后的衆生请法。在这儿佛也说出了他的本意。佛在这儿说法不单是为了普眼菩萨一个,也是为了衆生。所以有人说,这经上说的不是你的境界。这个难说;菩萨的境界同凡夫境界差不多。一切菩萨也是从凡人来的。没闻佛法以前,大家从无始以来都是衆生。若问无明从甚麽时候起的,那是从无始以来就有了。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有无明。「破无明」呢;就是说闻到佛法之后,才有明白的希望。虽然大家从无始以来都在无明之中,总有一个人他一下子明白过来了。他明白之后慈悲心就升起了;他就要令大家都明白过来。这就是阿达尔玛佛 ─ 普贤如来;第一个佛。法华经上讲威音王佛是第一个佛。第一个衆生倒没人讲过是谁;全都是衆生。第一个佛倒是有......。可见是一个人破了无明,明白了这个,他发心要别人也明白这个;于一个佛传十个佛,继续相传乃至无量无边的佛。就这样子传到了我们,我们沾上了些。我们要是本性没有佛性,根本也没机会接受佛法。别以为真如是个死的东西,以为証了真如就像証了空性一样。不是!它自己内熏。威音王佛没人度他怎麽成的佛?真如内熏;熏久了把他熏醒了。我们的真如也在熏。甚麽时候熏醒?总归会醒。
现在我们条件好了,不但自己内熏还有外面来熏。外面就是诸佛来度衆生。所以我们成佛就快一点。我们现在的外缘就是诸佛来说法,还有菩萨来请法。教我们怎样思惟,怎麽样住持。「假说总总方便」,假说就是假设的。咱们没开悟以前,也得有个假设。所以佛法中就许多观想。一会想那儿放出光来了;实际上都是自己在那儿造。那有光呢?那是假设。就算有光也是半真半假那是方法。有些人就得给他假设,他才爱听。「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衆默然而听。善男子,彼新学菩萨及末世衆生,新学菩萨就是新来入学的菩萨。你们要是遇上释迦佛,都是菩萨。就是新学菩萨。或是善男子。「欲求如来淨圆觉心」,就是说这个人是发大乘心的,不是为自求安乐的;是求如来的淨圆觉心的。「求」就是六祖说的:「若于大乘得见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」,就是求见性。要是求见性一下子见不了呢?「应当正念,远离诸幻」你看他是假设方便,是假的;但却要你远离诸幻。要你离开假的,求真的。方法是假设的,目的可是真的。以假求真。这假设的东西也是从「真」来的,总是和「真」有关係。你若是想求圆觉,却跳舞狂欢;那就和圆觉没关係。这种人要远离诸幻,就要「依如来奢摩他行,坚持禁戒,安处徒衆,宴坐静室」,“奢摩它”是「止」的意思。妄想很多不能入道,有方法把它止住;就叫「奢摩它」。这本经后面有提到,作、任、止、灭都有毛病。「坚持禁戒,安处徒衆,宴坐静室」就是把大家的饮食,医药都准备好了,让他们安心。然后舒舒服服地坐在静室。有些行苦行的人说,这太舒服了;不苦,得弄个苦一点的法子。你听这儿佛说的话就和那个相反。明明坐得很舒服的,他要去弄个苦的,不然不能成道。佛不然,要宴坐静室。宴坐就好像没有事情干在那儿休息,那些个修腿子的,把两腿盘得很紧,弄得龇牙咧嘴的,那叫宴坐吗?!年轻的人叫他练练功夫可以。你要实在盘不住,把腿搭在那儿也行。「宴」就是舒服。在静室里面宴坐,没人来。你要真嚐嚐那味道就知道,要你舒服也舒服不起来。一个人在个房间里,没人来,你坐一天试试看。那舒服里头有不舒服。那是练功夫。就是要你心静下来。还有,要「坚持禁戒」。虽然只有一个人在房间里,要不欺暗室。不能乱七八糟。除此之外还持甚麽戒呢?就不欺心就是了。既然来修道,心里就不要囉哩囉嗦的。不然宴坐静室干甚麽呢?到电影院去算了。坐在这儿,还不是空坐着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,那还不行。还得思惟。思惟甚麽呢?「我今此身四大和合,所谓髮毛爪齿,皮肉筋骨,髓脑垢色,皆归于地;唾涕脓血,津液涎沫,痰泪精气,大小便利,皆归于水;暖气归火,动转归风,四大各离,即知此身毕竟无体,和合为相,实同幻化」这就是大家想,我这个身体,是不是身体呢?细分起来全不是。我的身体中,头髮,指甲,皮肉筋骨,髓脑垢色,这是地大。人的身体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成的。地大,还给大地。你的口水、鼻涕......等等属于水大;凡是流动的都是水大;这归于水。身上暖气是火大;身上会动、会转是风大;风大就是气。这归于风。这几句话就是说人死了。「四大各离」,人死了之后,摆上几个月,都化光了。那你的身体跑到甚麽地方去了呢?这时这个虚妄的身体找不着了。身体是靠不住的。其次呢;还要知道这「心」也是靠不住的。「心」为甚麽靠不住呢?无非是六根、六尘和合,在这里面生的一种假相;缘相。因为根尘一对上,一起攀缘,就有这麽个相产生。这个就叫「心」。假各为心。「四缘假合妄有六根,六根四大中外合成,妄有缘气于中积聚,似有缘相,假名为心,善男子,此虚妄心,若无六尘,则不能有,四大分解,无尘可得,于中缘尘各归散灭,毕竟无有缘心可见。」
要知道身体四大若没有了,六尘也没有了;六尘没有了,六根也没有了;身体都完蛋了,这个心也就没有了。「毕竟无有缘心可见」,这妄想心也没有了。这不需辩,大家到殡仪馆看看;人一死,心也没了。跟他说话也听不见。因为这颗心是有身体各种条件合成才有的,这个身体一死。心就没有了,甚麽都没有了。这是朝没有上头讲。等于说无线电一坏,甚麽声音都没有了;电视机一坏甚麽也看不见,眼前就没有了。这是佛教有些人这麽观想。实际上有没有呢?说永远没有也不见得;无线电坏了,听不见声音,这边坏了那边没坏呀!无线电一修好,它又来了。心也是这麽回事,你说这妄心,它就是无常;故说它「妄」。它真无常吗?它还倒不是无常。一有因缘,它又来动了。所以听佛法学经,不能被经绕住了。要転经,不能被经転。心迷法华転,心悟転法华。所以在禅宗就不许人唸经,唸经多了差不多都叫它套住了。经是很好,但它好得也有限,也有好不到的地方。倒底是语言文字,是人记录的;加上人在记录里卖点私货,够你受的。时间长了,摸不透那个是真的,那个是假的。假的当真的,你就上当了。所以不论他是多大本事的和尚、居士;不能完全相信。不能当傻瓜。我就上过当。例如恭敬上师,我听了一个居士的话;倒了好久的楣。他说是诺那佛爷的徒弟,是有这个、那个、身份。他编了一套,告诉我该如何恭敬上师。我到了西康,就用他那一套对付那些老法王、仁波且。人家看我像神经病,莫名其妙。我看别人对上师的态度都来得很自然,我才晓得,我听的那一套全是那居士编出来的。所以离得远了不清楚。你们亲自到了那儿就清楚了。
佛在这儿先解决一半的问题;先将幻心给灭了,就方便了。就叫他这麽想;刚想还不行,得坚持的想好久,想成习惯,不想也是那麽回事了,那才行。这就是生处变熟。现在学佛的人,你跟他说四大假合,他一听就会;这道理他也脱口而出。这就成了他的思想体系。你们别看这些习惯没啥了不起;熏习到这样还不简单呢,还得熏好多年呢。这样有甚麽好处呢?好处大得很!
「善男子,彼之衆生,幻身灭故,幻心亦灭。幻身灭故,幻尘亦灭。」这一连串,像米袋口的绳子一样,头一个拉开了后面也跟着拉开了。「幻尘灭故,幻灭亦灭。幻灭灭故,非幻不灭。」这口袋都拉开了,不是绳子的就不灭;拉开了里头尽是米。不是说这绳子拉没了米也没了!那样子还成甚麽佛?!所谓的「无佛可成」是指袋子里的米是现成的,不用再装新米进去。「非幻不灭」是指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;但那个不是梦幻泡影不是露、电的,那是有的。你别因为佛说了这个没有,你就一笔抹杀,以为都没有了。不是那个意思!那个不是梦幻泡影的,就是你的真的。你的真佛;法身、报身,化身。你非得把这梦幻泡影都看穿,那个东西才看得见。那个东西就被虚幻的东西给挡住了;像云遮月。
「譬如磨镜,垢尽明现,善男子,当知身心皆为幻垢,垢相永灭,十方清淨。」把镜子的尘垢磨光了,光明就显现了。这也是说虚妄的灭了真的就显现了。真的显现了甚麽呢?真的甚麽都没有。因为镜子上要有东西,那就不是光明了。是得擦得甚麽都没有。「善男子,当知身心皆为妄垢」,甚麽叫垢呢?你这身体和心就是垢。身体;四大假合,九孔常流。但这是浅地来说;深的讲,你要认为身体是垢把身体给毁了,那不行。它还能即身成佛呢!所以你不能被一部经绕住。心也是幻的,那就是妄想心。但你能去掉这妄想心吗?你还不能去掉。你想去掉的心也是个妄想心。你仔细想想,你要没这妄想心,事情都不能做了。这妄想心还有真的东西;你一执着它,那就妄到底了。不执着它,那还有真的在里面。这佛法没法说:你们不能到处听人瞎说。说到妄想心一笔抹杀;甚麽都不要!等回肚皮饿了,他不吃饭还是不行。肚子不好他也得拉屎。还说是虚妄的。虚妄的为甚麽还要吃要拉!要在这虚妄当中,照样地吃、喝拉撒;飢来吃饭、睏来眠。在这吃饭睡觉当中还知道它是幻化的。暂时是这样。慢慢的,也不吃饭也不拉屎了。至于証了法身是甚麽境界;又是另外回事。你得到那时候才知道。以前在北京的时候有几个和尚抬槓;有一个说佛也是照常吃饭拉屎。另一个说佛不拉屎,拉屎那还叫佛吗?我就问他,那佛吃不吃饭?他说吃饭倒是吃的......。这凡夫妄心,就弄不通这个理。
「善男子,当知身心皆为幻垢,垢想永灭,十方清淨。」身心的幻垢灭了,十方就清淨了。有些人就在这儿误会了。认为佛说身心幻垢一灭,就十方清淨;那我也不活了;自杀了。以为这就清淨了。清淨了吗?跑那去了也不知道!还是没清淨。不是那麽个灭法,垢相永灭就是心里明白了,垢相就变成淨相了。那是个比方,不是真要灭甚麽。
「善男子,譬如清淨摩尼宝珠,映于五色,随方各现,诸愚痴者,见彼摩尼实有五色。」譬如观音菩萨拿的如意宝;它没有颜色,但映于五色。碰到红的就是红的,碰到白的就是白的.........;煳涂的人他以为摩尼宝珠真有五色。不是的,它碰到甚麽颜色就是甚麽色。这里头说是假,却也有真的。这五方、五佛、五智、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;蓝、黄、红、白、黑就是五色。说一下子都没有也可以,因为色本来是幻化的。可是现这五色,是天然现这五色而不现多种色;这五种色恐怕跟自性有关係。为甚麽五方佛它不说六方佛?(弥陀经上说的六方佛同这里意思不一样),一个佛可以成五个身;五五廿五,每一身又有五个身,无穷无尽。它为甚麽不说六个、四个?这头自性倒是有这麽一点妙用。这摩尼宝珠映于五色,虽比方它是假的,里头也说它是真的。摩尼宝珠无色可现,碰到甚麽色就现甚麽色,这不是很好吗?这就是神通,这比甚麽气功的工夫还大。一般人就不知道这个奥妙。色即非色,这是妙有,忽然一下子就能甚麽颜色都没有,碰到甚麽颜色就现甚麽颜色。「诸愚痴者认为实有五色」。你说实有五种色不行;你说没有也不行。它随缘可以变有。所以空性这东西妙就是妙在这地方。你要说有啊,它就不能变了。你要说没有,它也变不出来了。
「善男子,圆觉淨性现于身心,随类各应,彼愚痴者,说淨圆觉,实有如是身心自相,亦復如是。由此不能远于幻化,是故我说身心幻垢」所以说这身心幻垢,并不是这东西在或不在的问题;而是说把这个当成实有的,它就是幻垢。当执有执实的心没了,就没有垢了。身心都还在,就没有垢了。「对离幻垢,说名菩萨」,那有甚麽菩萨不菩萨,谁要是离了幻垢,对那个不离的人,给这个人起一个名字叫菩萨。要是大家都离了幻垢,这菩萨的名称也没了。这是相对的说法。「垢尽对除,即无对垢及说名者。」这就是刚才说的,大家都明白了,也就没有菩萨了。「善男子,此菩萨及末世衆生,证得诸幻灭影像故,尔时便得无方清淨,」大家晓得了一切如幻的道理,就解脱了。这幻不能障碍他,就灭了影像,那时十方都清淨了。无方清淨就是没有地方是不清淨的。「无边虚空,觉所显发」无边虚空都是圆觉所显发的东西,都没离开大圆觉。这就是「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」。
「觉圆明故,显心清淨,心清淨故,见尘清淨,见清淨故,眼根清淨,根清淨故,眼识清淨,识清淨故,闻尘清淨,闻清淨故,耳根清淨,根清淨故,耳识清淨,识清淨故,觉尘清淨,如是乃至,鼻、舌、身、意、亦復如是。」这就像,开米袋了的缝线一样,扯开一个,这一路下去都顺手而开。「善男子,根清淨故,色尘清淨,色清淨故,声尘清淨,香味触法亦復如是。善男子,六尘清淨故,地大清淨,地清淨故,水大清淨,火大、风大,亦復如是。」
「善男子,四大清淨故,十二处,十八界,二十五有清淨。」这些名词很多,要细讲,得讲个三天。现在简略说明一下。
这二十五有就是「四洲四恶趣,六欲并梵天,四禅四空处,无想阿那含。」地狱、饿鬼、畜牲、阿修罗叫四恶趣。东胜神洲、西牛贺洲、南瞻部洲、北俱卢洲这是四洲。四天王天,忉利天,夜摩天,兜率天,乐变化天,他化自在天这是六欲天。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是四禅;这是色界天。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,非想非非想处,这是四空处。还有无色界的两个天,无想天和阿那含。这两个天都没有形象,只有人在那儿享受这个境界。这就是二十五有。这二十五有就是有漏;在这二十五有中即使生在非想非非想处仍是有漏。十八界不出根、尘、识;十二有也就是根、尘。这些都清淨了,佛的十力也清淨了。佛的十力本来就清淨的,为什还说十力清淨?这就是说清淨了就证了十力。「四无所畏,四无碍智,佛十八不共法,三十七助道品清淨,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淨」这就是说世间八万四千佛法都清淨了。「善男子,一切实相清淨故,一身清淨,一身清淨故,多身清淨,多身清淨故,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圆觉清淨。你一个人清淨了,别的人的身体也清淨了。他虽然不知道清淨,你看到的是清淨的。你要是会化身的话,你的化身也是清淨的。」八万四千陀罗尼门,就是八万四千佛法。这八万四千,听起来很多,几句话也就说完了。八万四千法门是用来对治八万四千烦恼的。怎麽会有八万四千呢?贪、嗔、痴、三样有的人贪多,有的嗔多,有的痴多,还有的三个一样多;这叫等分。贪心有二万一千烦恼,嗔心、痴心,等分,各有二万一千烦恼加起来共有八万四千。
既有八万四千烦恼,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付。至于是那八万四千法门,倒也不一定,这随时都在变。反正有多少烦恼就可以变出多法门来。佛教中有许多名词听起来很複杂,你可别被唬住了。实际上你要知道了三十几个名词,就能知道一大片名词。比如说这六十二见;比六十四卦不过少两个,难记得很;用不着死记。你知道五蕴吧!色、受、想,行识。知道这个就知道六十二见。为甚麽呢?有四种见;有人说心比身大,有人说心比身小,有的说心在身体里面,有的说心在身体外面。这五蕴,每一蕴都有这四种看法;这就四五得二十了。过去的五蕴有二十个、现在的五蕴有二十个,将来的五蕴也有二十个,这不就六十个了。这麽多见解,总而言之不出断,常二见,这就是六十二见。佛经里面有许多名词都像这个。这些名词,一说清楚就明白了,用不着再去背佛学辞典。
「善男子,一切实相清淨故」这实相就一个实相,还有甚麽一切实相?这就是事事无碍,随拈一法都是实相。就好像太极;一个物里面就有一个太极。一物一太极就一切太极。
一切实相都是性本清淨的;所以「一身清淨」;「一身清淨故,多身清淨,多身清淨故,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圆觉清淨。」总而言之,一清淨,就全清淨了。就是「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」这句话。
也就是说「一人发真归元,十方虚空悉皆消殒」。这是愣严经上说的。一个人发真归元了,就是一个人明心见性了,十方虚空全都消灭了。你一个人虚空消灭了,那还有许多人没有发真归元啊,那就是一切众生,他还没有消灭,所以叫一切实相。要是一切衆生都发现了这本体,明心见性了;这就一切实相都归于一个了。就一切即一。没开悟的时候就是一即一切。这八识;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八识,其实那有这麽多个八识啊?有多少一切,就有多少一切识,是这麽个意思。
「善男子,一世界清淨故,多世界清淨,多世界清淨故,如是乃至尽于虚空,圆里三世,一切清淨平等不动。」 这一开头好了,就一直好下去了。这一大串是影响的。
「善男子,虚空如是平等不动,当知觉性平等不动,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,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,当知觉性平等不动。」这一大篇,道理只有一个,不必细说。
「善男子,觉性遍满,清淨不动圆无际故,当知六根遍满法界,根遍满故,当知六尘遍满法界,尘遍满故,当知四大遍满法界,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。善男子,由彼妙觉性遍满故,根性尘性无坏无杂,根尘无坏故,如是乃至陀尼罗尼门无坏无杂,如百千灯光照一室,其光遍满无坏无杂。」这无坏无杂,在华严经里也这麽说。「一即多,多即一,一不坏多,多不坏一」。比方这屋子里有一百个电灯,同是一个光;这就是「多即一」。「多即一可并没有把一百灯合成一个;数一数还是一百个电灯。放出来的光像一个灯放出来的一样,这是无坏无杂。如果一个灯灭了,这光就小一点,虽然看不太出来,但光度变小了。就是各有各的能力,不杂乱。并不是说这个灯灭了,别的没灭;也等于没灭;不是这样;不坏不杂。这法尔如是。华严经就是这样讲。可以把十方世界合成一个世界。十方世界的人都不知道,十方世界的人也没动;当初以为这个是神通,实际现在懂得光学了,电视里就是这麽回事,是可以把十方世界合成一个世界,合了半天我们也不知道,还是吃饭睡觉;就这麽个意思。它有光就是微妙,都是在光里头做佛事,怎麽会有光呢,本来是有光的,你黑暗了是因为无明,是这麽讲。同世间实在讲的不一样,世间讲的是没太阳就没光了。有的说,有的世界里的衆生身上有光,不要太阳。我们这个世界就不行;还没看见过这样的人。「善男子,觉成就故,当知菩萨不与法缚,不求法脱,不厌生死,不爱湼槃,不敬持戒,不憎毁戒,不重久习,不轻初学,何以故,一切觉故。」这要讲一讲。「觉成就故」就是见性了。觉「成就」了,大概和刚见性有点差别。成就没成就,就是指资格老了没有。刚见性的人和见性了几年了的人,资格有点差别。比方说你练功夫,刚刚到了一定的水平,也可以说你练成了。虽然成了,但没入化境。成了几年之后,再也没什麽可成的了,就化了。到底化了之后和没化之前是有些不一样。「觉成就故」可能就有这麽个道理。我也没觉悟,不好在这儿乱说。就是想当然尔。但是不论详细的情况怎麽样;到了觉悟的水平之后,就能不与法缚,不求法脱,不厌生死,不爱湼槃,不敬持戒,不憎毁戒。到了那个水平,就有这样的功德。「不与法缚」就是,不被诸法所捆,「不求法脱」就是也不求解脱。因为根本没捆过,还解脱什麽呢?你求解脱的这个心,就是个不解脱。我们红教的方法就能真发挥这个道理。修普巴的时候就讲到:「愿令法界诸衆生,本大解脱而发心」他本来就是解脱的;就在这上头发心。不是说一切衆生都被捆住了,我得想办法把他解开。不是这样子!他本来解脱的;不是说谁渡谁的。上师给你说自解脱的法子,告诉你衆生本自解脱,你却不知道。就告诉你这个窍门。你开窍了,就知道你本来解脱的。所以大圆满叫解脱道。唯有不求解脱,不为法缚的人才是真解脱。他本来如是的。
「觉成就故」才能知道这种道理。「不厌生死,不爱湼槃」因为你有相对了,有无明了,才有生死;相对的而有湼槃。有生死相对才有湼槃。所以懒融禅师说:如果佛法中有一个法比湼槃还要好,还要妙,我也不要。这才是通佛法的人。不是说你得拼命唸阿弥陀佛,他才把你接了去;到了他那七宝树,吃饭都是金碗......那就有贪求。你要明白了这道理;不要说金碗,金刚鑽的碗都有。不与法缚、不求法脱;东西摆在这儿也不起贪心,也不求。也不一定捨!我本来无求吗,捨它干什麽?那就是本来面目,天真佛性;不是作出来的。不必非得把娑婆世界说得这麽苦,跑到极乐世界才行。说多了后来的人把经里的意思都弄溷了。二乘就不行;得厌生死,乐湼槃。话又说回来;那佛又为什麽说湼槃经呢?细看经的内容;它说的湼槃就是生死,生死就是湼槃。是那麽说法。不是说我死了之后就湼槃了,那是小乘。我死了之后还是轮迴六道,到十方世界受生,这也是湼槃,佛到六道示现。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那都是湼槃!那是游戏境。那才叫不厌生死,不爱湼槃,那才真是湼槃;叫大般湼槃。释迦佛湼槃的时候在枯树与荣树之间。荣树有花有叶,是指我们衆生的烦恼很茂盛。枯树表示没有烦恼。密宗里本尊脚踩死尸;一个仰着,一个趴着;趴着被踩就表示不住生死,仰着表示不住湼槃。意思也一样。「不敬持戒,不憎毁戒」现在尽标榜持戒;我持戒清淨,某某人毁戒......这胡扯;真懂佛法的人不敬持戒,不憎毁戒。这是佛说的。在智度论里佛说过去有个佛寿命很长,他八万岁的时候入湼槃了;他有两个大弟子,大概一个是和尚一个是居士。那和尚讲究持戒,严格得不得了。另一个弟子说用不着那样,烦恼就是菩提。这两个人都有很多弟子;这居士的徒弟都很有本事,都証了无生法忍了。这和尚他底下尽是持戒的。对这些不持戒的人简直是看不起;看到了就烦恼得很。有一天这位持戒的长老找那位居士,去批评他。正巧这居士不在,他的徒弟看这位长老气烘烘的来了,就问怎麽回事?这和尚开始讲他的道理;两个人就辩论起来了。结果这老和尚辩输了。他愈发生气了;回去之后当衆宣布,某某人是佛的叛徒;他教人烦恼即是菩提,叫人不断烦恼;从今以后宣布他不是佛的弟子。这和尚虽然这麽宣布,有许多人从那位居士那儿得到过益处,也不信这和尚的话。结果那位居士作了篇文章表明烦恼即菩提的道理;那老和尚愈来愈气,后来就死了。死了之后就下地狱了。因为有嗔恨心吗!就到地狱去了。后来从地狱出来了,又闻佛法,又修学......佛说你们晓得那下地狱的是谁啊?那就是我。那个说烦恼即是菩提的就是文殊菩萨。这不敬持戒、不憎毁戒就是这意思;别人犯了点戒,你一嗔恨人家就不对了。有的人犯戒他不是故意的,是控制不住,应当可怜他。持戒虽然是好事,但用不着当成天大不了的事;也用不着恭敬他;你一恭敬他,他反而起了我慢;就先成了地狱种子了。这可也不是毁他;当然对持戒的人总有些恭敬的意思,别太过分就是了。你过分的恭敬他,对毁戒的人就看不起了。你别看这个人现在毁戒;他一下子明白了,可能持戒持得比别人都好呢!就是不好也没关係;毁戒的他有时候也能开悟。那个唸金刚萨埵的就是这样子。当初在印度,有个比丘,破了根本戒;后来唸金刚萨埵唸了十万遍,罪业就清淨了。别的比丘都不知道。有回坐船过恒河;他跟着这些比丘一道上船;那些比丘因为他破了戒,就不让他上船。开船之后,大家看到他自己从水面上走过去了。这才知道他都有神通了。原来这个人唸十万遍金刚萨埵,罪障清淨了不说,还得了神通;証果了。太强调自己持戒,毁谤那些不持戒的;这种人不是真有慈悲心的人。「不重久习,不轻初学」久习,当然很好,但也不必太过恭敬,对于初学也别轻慢了他。轻慢初学,尊敬久学的人,就是没见性,没看到未来。初学的人以后可能是祖师或是佛。久习的人,死的时候可能还是个凡夫、死与草木同腐。「何以故?一切觉故。」并不是要人轻视久习。大家都有同一觉性;见了觉性、就知道平等的道理。那时候什麽久、暂、持戒、不持戒不过是小意思;那没什麽大道理。「譬如眼光晓了前境,其光圆满,得无憎爱;何以故?光体无二,无憎爱故。」
「善男子,此菩萨及末世衆生,修习此心得成就者,于此无修,亦无成就」这就是说无修无成,本来现成的。他的烦恼灭了,无明灭了,他就清淨了。无明没灭,这本来清淨,你看的像不清淨的样子。就这麽个意思极平常的一个东西。「圆觉普照,寂灭无二」寂灭就是不生不灭,不是说那边生了,我这边把它给灭了;专门毁灭,不是这个。也不生也不灭!「寂」就是寂然不动;「灭」就是没有这些个东西。好像镜子上的垢清淨了。你别看寂灭两个字显得消极,愈寂灭它愈亮。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,不可说,恒河沙诸佛世界,犹如空华,乱起乱灭,不即不离,无缚无脱,始知衆生本来成佛,生死湼槃犹如昨梦。」为什麽不厌生死,不乐湼槃就是这个道理。等你明白之后,一切世界都像眼里的空花,乱起乱灭。「不即不离」;不即湼槃,不离生死。「无缚无脱」不被法缚不求解脱。为什麽呢?他恢復本来了。他在梦中就会以为被老虎追了,一会儿又被人救下来了,非常感激......。这都是梦里的话。等一醒之后,什麽都没有。就这麽个意思。这才晓得衆生本来就成佛的;那生死啊、湼槃啊;都是昨天作的梦。什麽我断了生死,証了湼槃全不是那麽回事。那都是梦里的话,醒了之后另外一个境界。大家都晓得醒了是什麽境界,做梦是什麽境界。做梦,好梦给你笑得不得了,得意得不得了;坏梦让你吓得要死;醒了,白高兴也白害怕。高兴了,你醒了还是这麽回事儿,你梦里发了财,醒了还是一个穷光蛋,这有什麽可高兴的,这麽个意思。「生死湼槃犹如昨梦」,成佛啊,并不是像他们说的,我修了很大的功行,我一下位登佛地......。那是作梦。成佛是怎样?!不过是昨天这个大梦醒了;这是成佛。没有什麽这个果位,那个果位。说什麽果位;那是凡夫的境界,和成佛没关係。我现在跟你们大家说这些也是作梦,不过这可以帮助你们由梦到醒。「善男子,如昨梦故,当知生死及与湼槃,无起无灭,无来无去」,生死与湼槃,没发生也没消灭,没有来也没有去。「其所证者,无得无失无取无捨」他所证得的东西也不是现在证得的,也不是丢了之后又来了,根本无得无失。也不是把生死捨了,把湼槃取过来;不是那麽回事。不捨生死、不取湼槃。你们将来学脱噶就晓得了;愈取它、愈得不到。你捨它,它又不走;就这麽奥妙。「其能証者,无作无止,无任无灭,能証的那个,没有造作,也没有禁止,也没有放任,也没有消灭。没有这四种病。「于此证中,无能无所,毕竟无证,亦无证者,一切法性平等不坏。」这作、任、止、灭四病后面会讲到。修行人不行造作。在本书上的解释说:“能証圆觉的,没有作意长生不死”这句话有点文不对题。这「作」同长生不死没有关係。你就是作也不能长生不死,得得到那个要妙才行。这也不是作出来的,是本来如是的。仙家谈到长生不死的时候说这身体「本不可死」,不是人作出来的长生不死的,倒是这死是人作出来的。本来的东西是不死的。真正求长生不死的,不是作意长生不死,愈作意他愈死。「止」呢;就是有妄想心,想把它止住。断除妄想重增病!「任」就是放任;以为本来无生,不必修行;修都是多此一举。弄得放任了,那也不行。放任就不能成。比方说人本来有劲,不用练拳。可是你不练,劲也不会出来。你看这练拳是假的,但你每天得动一下,才慢慢有劲。你放任地慢慢在那儿等,劲也不会出来。可也不要消灭;妄来了你别想去消灭它,你也消灭不了。妄想无穷。你灭了这个,那个又来了。你说我把身体灭了,它就不来了;你把身体灭了它也会来。它根不断。所以不能用灭的方法。「断除」就是灭。「趋向真如亦是邪」;「趋向」就是「作」。佛法就是你知道了这道理了之后在这儿如如不动。万缘放下!你如如不动。心可不能没有希望。你要知道我能够这样如如不动,就是开智慧的根本。你得有这麽个念头。可是你也别去求智慧。你要是没有希望,坐着就入枯寂了。这里头还有希望在,还是积极的;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应无所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生其心了。多亏你天天这样无所住。这也就是虚极静笃的意思。
静到极点,就生了。这就好像一阳生了。虚极静笃做到了真阳才能生起,返老还童的根本也在这儿。但这却不容易做到。真要有功夫去做这个,还不如万缘放下。真要能万缘放下,就可以开悟,那比一阳来復又好得多了。一阳生还得慢慢地练;这一开悟就全解决了。所以这应无所住并不是放任。也要修;修什麽呢?修「无所住」。要练工夫,就要练「万缘放下」。像练太极拳,得练「没有劲」。本来有劲还得叫它鬆下去。没有劲之后慢慢长出来才是真劲。应无所住之后慢生出来的心,不是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上生的。不是六根六尘磨擦生的心。而是天然本有的真心。这心生出来就是智慧,就能明心见性,就能开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