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皈依之意义

密显

一 释名

皈依之名,来自印度之佛教。印语为「南无」(宜读那谟)当初佛教来中土后,于广州翻译,按广州音南无即读为那谟,后来相沿成习便不更改,读法则于佛教徒中心中有数,不知者误以为「南方没有」,那就错了。皈者归向,依者依靠,学佛者宜有正当的归向与依靠,则不致茫无所从,如航海者须依靠指南针和灯塔,则航行有路,既不触礁亦不迷失方向,如此方能稳速到达彼岸。

二 指实

指实,就是指出皈依的内容,所谓「皈依」,是归向什麽?依靠什麽?归向三宝,依靠三宝。三宝,就是我们学佛者所应皈依的对象。第一佛宝、第二法宝、第三僧宝。这三者之所以称为宝,具有希有、灭贫、尊贵、出生等意。世间上的珍宝,总是不可多得的,谁得到谁就致富,上等珍宝价值连城,多少尊贵?有了珍宝既能消灭贫穷,又能出生一切事业和幸福。佛法僧三宝比这些更重要,我们中国和尚在施放瑜伽燄口时,有这样一段赞文:「夫三宝者,千生罕遇,万劫难逢,皈依者福增无量。礼念者罪灭河沙,譬若灵丹之妙药,疗百病以捐除,若以恳切至诚心,故无求而不应,所谓道,冥冥大夜中,三宝为灯烛。滔滔苦海内,三宝为舟航、炎炎火宅中,三宝为雨泽。由是希心仰望,当求出世之因、密语宣扬、定感超凡之果。」这一段赞语,言简义丰,生动而具体。皈依三宝,也有小乘和大乘之分:小乘皈依的对象狭,时间短。皈依佛,只皈依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、皈依法,是皈依小乘三藏教法、皈依僧,是皈依比丘僧。在时间上说也是较短的,只限于今生,不通来世,所谓我某甲尽形寿(尽此一生,直到死亡)皈依佛,尽形寿皈依法,尽形寿皈依僧。大乘的皈依三宝,是指十方诸佛为佛宝,大乘十二部经为法宝,一切菩萨为僧宝,所以对象范围较广,时间上是从今生乃至尽未来际身(一直皈依下去)长得很。这大小二乘都是显教的皈依。

三 三宝的建立

三宝于人间的雏形建立,还是肇始于小乘的事相三宝;释尊成道以后,观察因缘,先往波罗奈国鹿野园中度五比丘成道,五比丘是听了佛所说的四谛(苦、集、灭、道)之法而悟道的,于是在人间开始有了三宝,释迦牟尼佛为佛宝,四谛法为法宝,五比丘为僧宝。以后佛的出家弟子发展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继又渐渐增多,这一类属于住持三宝,三宝形相的建立,标誌着佛法的根本,衆生的依怙,以后说大乘法,三宝的内容又逐渐加大和引申,总以住持三宝为其根本。

四 为什麽要皈依三宝

因为我们是学佛法的,为区别于其他教门,所以要皈依三宝。佛是教主、法是真理、僧是住持佛法和实践佛所说真理与传播真理的团体大衆。印度在佛出世时已形成九十五种教门,虽然好像中国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,真正使人离苦得乐的教法,无过佛的教法,如果信奉佛的教法,就得皈依三宝,所谓「皈依佛,更不皈依邪魔外道,皈依法,更不皈依外道典籍,皈依僧,更不皈依外道邪衆。」这就是皈依戒,就等于在三宝面前宣过誓了。初入佛者,依靠这种誓言约束其身心,使之一门深入,不致误入歧途,待慧性已定不復转移时,也不妨浏览外道典籍,则又当别论了。

五 皈依三宝的功德

皈依三宝,不但端正目的,且能产生功德。我们在受皈依时有这麽几句话:「皈依佛,不堕地狱,皈依法,不堕饿鬼,皈依僧,不堕傍生。」由于皈依三宝产生功德,可以使人免去三恶道苦,而得到人天福乐。西藏喇嘛为人说皈依时,常喜欢引用佛经上这段故事,说是帝释天王以天眼亲见自己快要死了,死后转生为猪,于是闷闷不乐,被一位天上的朋友看见了,朋友劝他去到人间皈依佛可以得到救护,帝释依了他的主张,来求救于释迦牟尼佛,佛便为帝释天王授三皈依,当帝释天王向佛顶礼谢恩时,一个头叫下去,就睡着了,当醒来的时候,猪已经作完了,有一家生了一胎小猪,有一头小猪生下来即便断气,那就是帝释天王,又恢復了天形,从地而起福德寿命一时恢復,仍回㣼利天作天王去了。有这种功德,所以应该皈依三宝,有皈依,才属于真正的佛门弟子,这是大家共知的。

六 藏传皈依

西藏佛教,把皈依提高到重要地位,无论修何法,都以皈依三宝,发菩提心为首,在授皈依时,他们讲的是四皈依,这显然是受了密宗的影响。不过印度密宗在盛弘时期也是如此的,在佛法僧宝上加一条皈依上师,然开之则四,合之则三,显密两教都重传承,传承关键,即在于传法的本师,必须是从释迦牟尼佛传到他本人,中间没断绝过,所谓不断,不是指的书本,是指口耳传授。印度人最重声教,出师之口,入弟子之耳,就像血统关系,代代相传不替,否则便属于失传。西藏佛法至今只有沙弥尼,没有比丘尼,主要是断了口耳传承,不是没有戒本,戒本是圆满无缺的,这种制度在进步社会的今天,受这种毫无意义的约束,似乎妨碍佛学研究的进展,但在修持上说,还是有其一定的优点。既然讲传承,当然离不开上师,没有上师,佛法僧三宝,大小二乘以及密续中的本尊、空行、护法、气、脉、明点、澈却、脱噶等,都无从接受了,故必须先皈依上师。西藏佛教(也包括印度后期佛教)就本此而形成了四皈依,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观想和修法,并将四皈依的修法列为四种共同加行的首位,要依法修皈依满十万遍。据说西藏阿底侠(孟加拉人)有一位侍者,每天负责为阿底侠尊者打酥油茶,边打茶边念四皈依而得到甚深禅定。

七 皈依的引申

也可以说,从凡夫地到佛地,无非完成「皈依」二字。皈依的意义,若从广度和深度发挥之,就不只是以上的简单说法,有其更深广的说法,根造阿闍黎于《显密会要》一书中写了一篇「显密皈依浅说,综述显教和密教的皈依共有四种。即:外皈依(显教大小二乘之皈依),内皈依,密皈依,密密皈依。外皈依中的小乘皈依有局限性,大乘皈依范围广大。内皈依则另有上师、本尊、空行三者,合佛法僧三宝则成为六皈依。密皈依是皈依自己身中的气脉明点,密密皈依是修无上大手印,大圆满的人,晓得自己法身本具「体性空」,「自性明」,「大悲周徧」的三种功德而皈依自性法、报、化三身。我国汉族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《法宝坛经》中把皈依三宝的道理也引申得很高。他说,皈依佛,就是皈依「觉」(佛者觉也),皈依法就是皈依「正」(正法不邪),皈依僧就是皈依「淨」,(离欲清淨故)此三者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性,就是皈依自性三宝,这是最高的皈依。不过,六祖不主张皈依色身。他说:「色身是舍宅,不可言皈依」。这点与大密宗不同,大密宗皈依气脉明点就等于皈依色身,视自己身体犹如佛体,然后能即身成佛。禅宗对于这一点不是不懂,永嘉禅师说:「无明实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」。隐然有色身即佛之意,証到究竟的人,所见真理,并无两般。

八 总说

上面已将皈依的道理由浅入深地作了简略的阐述,现在可归纳其深浅诸义总成一个四皈依的结合体,即:南无古汝白(皈依上师)南无不答耶(皈依佛)南无达麻耶(皈依法)南无桑噶耶(皈依僧)根造阿闍黎于国内所收弟子甚多,开始皆依藏传四皈依法引之入门,内容实包括上面所说深浅诸义罄无不尽,如说皈依上师,是以面前本师为主,而本师是隆钦心髓诸祖的传人,同时也就皈依历代祖师了。皈依佛,同时也皈依了一切诸佛,而一切曼达拉中本尊、空行诸传承等均在其中,一一皆皈依了。皈依法,乃将一切显密诸教心印口诀均摄其中,也一一皈依了。皈依僧,一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历代传承诸成就者,摄无不尽。故于专修皈依法时有四句偈可想见其深广境界:「真实三宝善逝三根本、气脉明点自性菩提心,本源自性大悲坛城中,乃至菩提道场我皈依」。如今所传皈依,实以甚广大之皈依境为资粮田,乃印藏佛法之精华,一入此门,便得三宝三根本之加持,若能谛信不疑,自得殊胜利益,以后集资忏罪,修持大法,莫不依此根基而得增长,「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」。皈依三宝,便是成佛根本,皈依的意义,大略如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