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顯
皈依之名,來自印度之佛教。印語為「南無」(宜讀那謨)當初佛教來中土後,於廣州翻譯,按廣州音南無即讀為那謨,後來相沿成習便不更改,讀法則於佛教徒中心中有數,不知者誤以為「南方沒有」,那就錯了。皈者歸向,依者依靠,學佛者宜有正當的歸向與依靠,則不致茫無所從,如航海者須依靠指南針和燈塔,則航行有路,既不觸礁亦不迷失方向,如此方能穩速到達彼岸。
指實,就是指出皈依的內容,所謂「皈依」,是歸向什麼?依靠什麼?歸向三寶,依靠三寶。三寶,就是我們學佛者所應皈依的對象。第一佛寶、第二法寶、第三僧寶。這三者之所以稱為寶,具有希有、滅貧、尊貴、出生等意。世間上的珍寶,總是不可多得的,誰得到誰就致富,上等珍寶價值連城,多少尊貴?有了珍寶既能消滅貧窮,又能出生一切事業和幸福。佛法僧三寶比這些更重要,我們中國和尚在施放瑜伽燄口時,有這樣一段讚文:「夫三寶者,千生罕遇,萬劫難逢,皈依者福增無量。禮念者罪滅河沙,譬若靈丹之妙藥,療百病以捐除,若以懇切至誠心,故無求而不應,所謂道,冥冥大夜中,三寶為燈燭。滔滔苦海內,三寶為舟航、炎炎火宅中,三寶為雨澤。由是希心仰望,當求出世之因、密語宣揚、定感超凡之果。」這一段讚語,言簡義豐,生動而具體。皈依三寶,也有小乘和大乘之分:小乘皈依的對象狹,時間短。皈依佛,只皈依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、皈依法,是皈依小乘三藏教法、皈依僧,是皈依比丘僧。在時間上說也是較短的,只限於今生,不通來世,所謂我某甲盡形壽(盡此一生,直到死亡)皈依佛,盡形壽皈依法,盡形壽皈依僧。大乘的皈依三寶,是指十方諸佛為佛寶,大乘十二部經為法寶,一切菩薩為僧寶,所以對象範圍較廣,時間上是從今生乃至盡未來際身(一直皈依下去)長得很。這大小二乘都是顯教的皈依。
三寶於人間的雛形建立,還是肇始於小乘的事相三寶;釋尊成道以後,觀察因緣,先往波羅奈國鹿野園中度五比丘成道,五比丘是聽了佛所說的四諦(苦、集、滅、道)之法而悟道的,於是在人間開始有了三寶,釋迦牟尼佛為佛寶,四諦法為法寶,五比丘為僧寶。以後佛的出家弟子發展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繼又漸漸增多,這一類屬於住持三寶,三寶形相的建立,標誌著佛法的根本,衆生的依怙,以後說大乘法,三寶的內容又逐漸加大和引申,總以住持三寶為其根本。
因為我們是學佛法的,為區別於其他教門,所以要皈依三寶。佛是教主、法是真理、僧是住持佛法和實踐佛所說真理與傳播真理的團體大衆。印度在佛出世時已形成九十五種教門,雖然好像中國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,真正使人離苦得樂的教法,無過佛的教法,如果信奉佛的教法,就得皈依三寶,所謂「皈依佛,更不皈依邪魔外道,皈依法,更不皈依外道典籍,皈依僧,更不皈依外道邪衆。」這就是皈依戒,就等於在三寶面前宣過誓了。初入佛者,依靠這種誓言約束其身心,使之一門深入,不致誤入歧途,待慧性已定不復轉移時,也不妨瀏覽外道典籍,則又當別論了。
皈依三寶,不但端正目的,且能產生功德。我們在受皈依時有這麼幾句話:「皈依佛,不墮地獄,皈依法,不墮餓鬼,皈依僧,不墮傍生。」由於皈依三寶產生功德,可以使人免去三惡道苦,而得到人天福樂。西藏喇嘛為人說皈依時,常喜歡引用佛經上這段故事,說是帝釋天王以天眼親見自己快要死了,死後轉生為豬,於是悶悶不樂,被一位天上的朋友看見了,朋友勸他去到人間皈依佛可以得到救護,帝釋依了他的主張,來求救於釋迦牟尼佛,佛便為帝釋天王授三皈依,當帝釋天王向佛頂禮謝恩時,一個頭叫下去,就睡著了,當醒來的時候,豬已經作完了,有一家生了一胎小豬,有一頭小豬生下來即便斷氣,那就是帝釋天王,又恢復了天形,從地而起福德壽命一時恢復,仍回㣼利天作天王去了。有這種功德,所以應該皈依三寶,有皈依,才屬於真正的佛門弟子,這是大家共知的。
西藏佛教,把皈依提高到重要地位,無論修何法,都以皈依三寶,發菩提心為首,在授皈依時,他們講的是四皈依,這顯然是受了密宗的影響。不過印度密宗在盛弘時期也是如此的,在佛法僧寶上加一條皈依上師,然開之則四,合之則三,顯密兩教都重傳承,傳承關鍵,即在於傳法的本師,必須是從釋迦牟尼佛傳到他本人,中間沒斷絕過,所謂不斷,不是指的書本,是指口耳傳授。印度人最重聲教,出師之口,入弟子之耳,就像血統關系,代代相傳不替,否則便屬於失傳。西藏佛法至今只有沙彌尼,沒有比丘尼,主要是斷了口耳傳承,不是沒有戒本,戒本是圓滿無缺的,這種制度在進步社會的今天,受這種毫無意義的約束,似乎妨碍佛學研究的進展,但在修持上說,還是有其一定的優點。既然講傳承,當然離不開上師,沒有上師,佛法僧三寶,大小二乘以及密續中的本尊、空行、護法、氣、脈、明點、澈却、脫噶等,都無從接受了,故必須先皈依上師。西藏佛教(也包括印度後期佛教)就本此而形成了四皈依,並建立了一系列的觀想和修法,並將四皈依的修法列為四種共同加行的首位,要依法修皈依滿十萬遍。據說西藏阿底俠(孟加拉人)有一位侍者,每天負責為阿底俠尊者打酥油茶,邊打茶邊念四皈依而得到甚深禪定。
也可以說,從凡夫地到佛地,無非完成「皈依」二字。皈依的意義,若從廣度和深度發揮之,就不只是以上的簡單說法,有其更深廣的說法,根造阿闍黎於《顯密會要》一書中寫了一篇「顯密皈依淺說,綜述顯教和密教的皈依共有四種。即:外皈依(顯教大小二乘之皈依),內皈依,密皈依,密密皈依。外皈依中的小乘皈依有局限性,大乘皈依範圍廣大。內皈依則另有上師、本尊、空行三者,合佛法僧三寶則成為六皈依。密皈依是皈依自己身中的氣脈明點,密密皈依是修無上大手印,大圓滿的人,曉得自己法身本具「體性空」,「自性明」,「大悲周徧」的三種功德而皈依自性法、報、化三身。我國漢族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《法寶壇經》中把皈依三寶的道理也引申得很高。他說,皈依佛,就是皈依「覺」(佛者覺也),皈依法就是皈依「正」(正法不邪),皈依僧就是皈依「淨」,(離欲清淨故)此三者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性,就是皈依自性三寶,這是最高的皈依。不過,六祖不主張皈依色身。他說:「色身是舍宅,不可言皈依」。這點與大密宗不同,大密宗皈依氣脈明點就等於皈依色身,視自己身體猶如佛體,然後能即身成佛。禪宗對於這一點不是不懂,永嘉禪師說:「無明實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」。隱然有色身即佛之意,証到究竟的人,所見真理,並無兩般。
上面已將皈依的道理由淺入深地作了簡略的闡述,現在可歸納其深淺諸義總成一個四皈依的結合體,即:南無古汝白(皈依上師)南無不答耶(皈依佛)南無達麻耶(皈依法)南無桑噶耶(皈依僧)根造阿闍黎於國內所收弟子甚多,開始皆依藏傳四皈依法引之入門,內容實包括上面所說深淺諸義罄無不盡,如說皈依上師,是以面前本師為主,而本師是隆欽心髓諸祖的傳人,同時也就皈依歷代祖師了。皈依佛,同時也皈依了一切諸佛,而一切曼達拉中本尊、空行諸傳承等均在其中,一一皆皈依了。皈依法,乃將一切顯密諸教心印口訣均攝其中,也一一皈依了。皈依僧,一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歷代傳承諸成就者,攝無不盡。故於專修皈依法時有四句偈可想見其深廣境界:「真實三寶善逝三根本、氣脈明點自性菩提心,本源自性大悲壇城中,乃至菩提道場我皈依」。如今所傳皈依,實以甚廣大之皈依境為資糧田,乃印藏佛法之精華,一入此門,便得三寶三根本之加持,若能諦信不疑,自得殊勝利益,以後集資懺罪,修持大法,莫不依此根基而得增長,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。皈依三寶,便是成佛根本,皈依的意義,大略如是。